筆伐口誅的意思、筆伐口誅的詳細解釋
筆伐口誅的解釋
書面和口頭宣布罪狀,進行聲讨。 清 憂患馀生 《<官場現形記>序》:“而吾輩不畏強禦,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卒伸大義于天下,使若輩凜乎不敢犯清議。”參見“ 口誅筆伐 ”。
詞語分解
- 筆伐的解釋 謂以文聲讨。 魯迅 《花邊文學·序言》:“隻為了一篇《玩笑隻當它玩笑》,又曾引出過一封 文公直 先生的來信,筆伐的更嚴重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雖說 孔子 作《春秋》而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筆伐口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bǐ fá kǒu zhū,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口頭和書面形式對錯誤行為或不良現象進行揭露和譴責。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筆伐:用文字批判、聲讨(“伐”指聲讨、攻擊)。
- 口誅:用言語痛斥、責罰(“誅”指譴責、懲罰)。
- 整體含義:從言辭和文字兩方面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批判,表達強烈的道德譴責。
成語來源
- 最早出處:明代汪廷讷《三祝記·同谪》中提到“口誅筆伐是詩人句”,強調文人通過語言和文字批判不義之舉。
- 近代引用:清代憂患餘生在《官場現形記》序中進一步使用該詞,如“筆伐口誅,大聲疾呼”,突顯其社會批判功能。
用法與場景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或定語。
- 適用對象:常用于針對腐敗、不公、道德敗壞等負面現象,如“對貪官污吏筆伐口誅”。
- 感情色彩:中性偏嚴肅,強調正義性和批判性。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口誅筆伐(兩者含義相同,僅詞語順序不同)、大張撻伐、鳴鼓而攻。
- 反義詞:歌功頌德、交口稱贊。
例句參考
- 文人的使命之一,便是以筆伐口誅揭露社會弊病。(參考)
- 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學界應筆伐口誅,維護學術尊嚴。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漢語成語詞典》或相關文學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伐口誅》的意思
《筆伐口誅》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用筆墨和言辭來批評、譴責和懲罰不正之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筆伐口誅》的拆分部首是“竹”和“言”,部首意味着這個詞的分類。根據《康熙字典》,筆伐口誅的總筆畫數為29。
來源
《筆伐口誅》這個詞最早由漢代文學家、散文家劉向在他的著作《列仙傳》中首次記錄。這個詞語在古代文學中廣泛使用。
繁體
繁體的形式是《筆伐口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筆伐口誅》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古代寫法中,它是用「筆」字的下半部分、包括一橫丶和一點的構造來代替現在的「筆」字。并且,「伐」字的右邊是「戈」字,「口」字上方是「曰」字,「誅」字的下邊是「訁」字。如今這些改動僅限于書法和古代印章使用。
例句
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充滿力量的筆調,筆伐口誅地批評了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
組詞
罪似燕隼、罪不容誅、易地而處、伐毛洗髓。
近義詞
文責、剖心析肺。
反義詞
百般奉承、溜須拍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