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聯的意思、對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聯的解釋

[antithetical couplet] 指對偶語句,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等。也叫“對子”

對聯、題名并篆文。——明· 魏學洢《核舟記》

詳細解釋

互相對偶的文句。由上聯和下聯組成。一般張貼、懸挂或镌刻在門、廳堂及柱子上。講究對仗工整貼切,上句末字聲調必仄,下句末字聲調必平。根據位置與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門聯、楹聯、壽聯、挽聯、春聯等。也稱“對”、“聯”、“對句”、“對子”。《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門》:“ 洪武爺 撫定了 婺州 ,於城樓上立大旗二面,親書對聯道:山河奄有 中華 地,日月重開一統天。”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滕王閣黃鶴樓對聯》:“ 滕王閣 千古名勝,對聯佳者絶少,惟 商邱 宋牧仲 先生一聯雲:‘依然極浦遙天,想見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吐屬名隽…… 湖北 黃鶴樓 對雲:‘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雲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俊逸清新,獨有千古。” 巴金 《死去的太陽》:“欄杆底兩根柱子上有一副木刻的對聯,是‘桐雲影淡,梧月光清’八個隸書大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對聯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漢語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由上下兩聯構成。它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對稱、平仄協調、内容相關,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或意境,通常用于春節等節日張貼或懸挂于門框、廳堂、楹柱之上,以表達祈福、慶賀、詠志、抒情等目的。

詳細解釋與特征:

  1. 結構對稱性:

    • 字數相等: 上聯與下聯的字數必須完全相同。
    • 詞性相同: 上下聯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其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應當相同或相近。
    • 結構相應: 上下聯的語法結構(主謂、動賓、偏正等)需要保持一緻或對應。
    • 節奏相稱: 上下聯的停頓(節奏點)應一緻。例如,七言聯常見的節奏是“二二三”或“四三”。
    • 來源參考: 這一結構要求體現了漢語的對稱美學,在《聯律通則》中有明确規範(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聯律通則導讀》或相關語言學著作如《漢語語法修辭詞典》)。
  2. 聲韻協調性:

    • 平仄相對: 這是對聯聲韻美的核心。上下聯對應位置上的字,其聲調(平仄)應盡可能相對(平對仄,仄對平),特别是節奏點上的字必須平仄相對。上聯末字一般為仄聲,下聯末字為平聲。
    • 來源參考: 平仄規則源于古代漢語聲調系統及詩詞格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中華書局)對此有系統闡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相關規範也體現了這一要求。
  3. 内容相關性:

    • 意義關聯: 上下聯在内容上必須密切相關,或并列、或遞進、或互補、或對比、或問答,共同表達一個統一的主題或意境。不能上下聯意思脫節。
    • 避免“合掌”: 上下聯的意思不能完全相同或重複(即“合掌”),這是創作對聯的大忌。
    • 來源參考: 内容要求體現了對聯作為完整藝術表達的屬性,相關論述可見于各類對聯創作指南及文學理論書籍,如中國楹聯學會編撰的教材。
  4. 功能與文化内涵:

    • 實用性: 主要用于裝飾環境、烘托節日氣氛(如春聯)、慶賀喜事(如婚聯、壽聯)、悼念逝者(挽聯)、題詠名勝古迹等。
    • 文學性: 是高度凝練的微型文學,講究意境、修辭(對仗、比喻、雙關等)、用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文化象征: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漢字的獨特魅力、對稱和諧的哲學思想以及民衆對美好生活的祈願。2006年,楹聯習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來源參考: 對聯的文化地位和功能可參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對“楹聯習俗”的介紹(http://www.ihchina.cn,項目編號:Ⅹ-62),以及《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等相關著作。

對聯是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内容關聯的上下兩聯構成的漢語獨特藝術形式。它集形式美、聲韻美、意蘊美于一體,既是實用的民俗文化現象,也是高雅的語言藝術結晶,深刻體現了漢語的獨特魅力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特文學形式,又稱“楹聯”“對子”“門對”等,由上下兩句對仗工整的語句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1. 核心概念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體,通常由字數相等、結構對稱的上下兩聯構成。其内容可抒情、繪景、叙事或表達祝福,常見于節慶、建築裝飾等場合。

    • 示例: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通過同字異義形成對仗)。
  2. 形式要求

    • 字數相等:上下聯字數一緻,短則四字,長可數百字。
    • 詞性對應:相同位置的詞語需詞性一緻(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 平仄協調:漢語聲調講究平仄交替,增強音韻美感。

二、曆史與文化淵源

  1. 起源與發展
    對聯起源于古代“桃符”,最初用于驅邪祈福。五代後蜀主孟昶寫下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标志着對聯的正式形成。

    • 别名:因多懸挂于建築楹柱,故稱“楹聯”。
  2. 文化意義
    對聯融合了文學、書法藝術,體現了漢字一字一音、形義結合的特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三、分類與用途

  1. 常見類型

    • 節慶聯:如春聯、壽聯;
    • 場所聯:如祠堂、亭台樓閣的裝飾聯;
    • 事件聯:如賀婚聯、挽聯。
  2. 功能特點
    既有實用性(如節日裝飾),也有藝術性(如書法創作),同時承載教化、抒懷等社會功能。


四、經典示例

  1. 名聯賞析
    • 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下聯:“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
    • 此聯通過重複字詞和時空對比,展現巧妙的構思。

若需了解更多名聯或創作技巧,可參考來源中的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愛非其道跋朝報道鮑家句保完本估比并不解之緣材猷測黑弛獄萃聚當十錢大字冬日夏雲東朔飯山鋒車分銅貫覽歸趨呵禁核究橫扃荷衣夥賊交切嚼咽急放靜樂謹閱酒醴具慶下坎懔口面列樹蛎奴面如冠玉母舅内幸牛市撇波貧民窟潛轉绮疏取舍山魑生患聲源沈陰絁受法耍花招蜀雞擡扛同班托派外禅瓦匠物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