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綱領;執持政綱。 漢 黃香 《九宮賦》:“握璇璣而布政,總四七而持綱。”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獻李仆射》詩:“視草絲綸出,持綱雨露懸。” 明 陳子龍 《直言禍亂之源疏》:“夫王者之道,執簡而禦繁,持綱而舉目,任人而已。”
“持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抓住綱領或執持政綱,常用于形容在治理、處事中把握核心原則。以下是具體解析:
核心含義
指在政治或事務中抓住關鍵綱領,強調對整體框架的掌控。例如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君王或執政者的治國策略。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下也可指堅持原則、遵守紀律,如處理事務時保持不偏離規矩的态度。
“持綱”既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政治術語,又延伸為現代對原則性和紀律性的表達。其核心在于“抓住關鍵,以簡馭繁”,適用于治理、管理及個人處事等領域。
持綱(chí gāng)是一個漢語詞組,意思是堅持原則、守住底線、不偏離正确的道路。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保持穩定、固定的态度和原則。
持綱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持和綱。持的部首是手,共四畫;綱的部首是糸,并且它是由衣和網組合而成,共十字。
持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篇》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靜,不發脾氣,不生氣,這就是“持綱敢問”的精神。
古代漢字寫法中,綱的上半部分是巛,下半部分是耕,表示事業縱橫順利。而持的上半部分是手,下半部分是寺,表示用雙手來守護底線,穩定事業的運行。
持綱的繁體字為持綱。
1. 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不會因為任何利益而偏離持綱。
2. 在困難的時候,隻有堅持持綱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遵綱守紀、綱常維艱、綱紀廢弛、徹夜不寐綱常在身等。
守紀律、遵守原則、恪守底線。
背離原則、違反底線、不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