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壮的意思、顿壮的详细解释
顿壮的解释
顿挫而雄壮。《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晋 钮滔 母 孙氏 《箜篌赋》:“或冉弱以飘沉,或顿壮以抑扬。”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壮的解释 壮 (壯) à 大,有力,强盛:强壮。壮士。壮心。壮烈。壮美。兵强马壮。 增加勇气和力量:壮胆。壮行(妌 )。以壮声势。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壮
专业解析
“顿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
本义:声音突然变得洪亮有力
- 这是“顿壮”最核心的含义。“顿”指突然、顿时,“壮”指雄壮、洪大有力。合起来形容声音(通常指人声、乐声或自然声响)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得高亢、洪亮、充满力量。
- 引用参考:此释义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明确记载。《汉语大词典》对“顿壮”的解释为:“犹振作,抖擞。亦谓声音洪亮有力。”(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例句:如《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郑玄 注:“文谓鼓,武谓金。始奏以文,谓击鼓;复乱以武,谓击金。金声顿壮,故谓之武。” 这里形容金属乐器(如钟、镈)的声音突然变得雄壮有力。
-
引申义:气势、力量或精神状态的突然增强
- 由声音的突然洪亮有力,可以引申指人的气势、力量、精神或事物的状态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得强盛、振奋、有力量。
- 引用参考:此引申义在《辞源》(修订本)等工具书中也有体现,常与“振作”、“抖擞”等词义相关联。(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等. 辞源(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 例句: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其中“结响凝而不滞”虽未直接用“顿壮”,但描述的是一种声音(文辞的声韵效果)坚实有力、不拖沓的状态,与“顿壮”追求的效果相通。后世评点中也可能用“顿壮”形容文气或人物精神的突然提振。
总结来说,“顿壮”主要形容声音在瞬间变得洪亮雄壮,并由此引申指气势、力量或精神的突然增强与振奋。 这是一个相对书面化、带有古文色彩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分析古典文献或进行特定风格的写作时仍可能遇到。
网络扩展解释
“顿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ùn zhuà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结构:由“顿”(左右结构)和“壮”(左右结构)组成。
- 核心含义:形容事物或声音的节奏顿挫而雄壮,也可比喻人或事物突然展现出力量或气势。
详细解释
-
传统语境:
源自晋代孙氏《箜篌赋》中的描述:“或冉弱以飘沉,或顿壮以抑扬。”,指音乐或声音既有轻柔飘渺,又有顿挫有力的节奏变化,强调刚柔并济的美感。
-
现代引申:
在当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突然表现出力量或勇气,例如:“危急时刻,他顿壮精神,挺身而出。”。
字义分解
- 顿(dùn):
① 短暂停顿(如说话时的停顿);
② 书法中笔触的用力与停顿;
③ 引申为“突然”(如“顿悟”)。
- 壮(zhuàng):
① 强壮、雄壮;
② 气势宏大(如“壮观”)。
使用场景
- 文学描述:多用于描写音乐、艺术或自然景象的节奏感与力量感。
- 人物刻画: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突然展现的魄力或爆发力。
权威来源
更多信息可参考《艺文类聚》《汉语大词典》等文献,或查阅在线词典如“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鷄年奔轶絶尘碧头巾补接厕足唱赚虫鰕大风大浪丹鸡单门的句二祖冯歡弹铗疯人丰膴肤使干陬格末广成航标灯沆漭横管合祛缋纯回乐峯回翔绛侯急不可待结绶极古穷今酒眼开天窗凉饼撩碧烈文令人喷饭历人龙蛇混杂马猴门栓面折人过念佛珠攀花问柳签差桥路企羡柔齐塞路山外诗钞史论疏整棠棣谈今论古土域王母忘形交卫赐闱墨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