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遯走”。1.猶逃走。《史記·匈奴列傳》:“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梁書·元帝紀》:“丙寅, 詧 遁走。” 明 唐順之 《三沙賊遁疏》:“ 三沙 殘賊圍困窮逼……乘潮由 三沙 北面 跚港 地方往 北洋 遯走去訖。”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李秀成被擒》:“ 金陵 之拔也,僞 忠王 李秀成 偕一僮遁走 方山 。”
(2).古代方士謂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國近代文論選·論科學之發達可以辟舊小說之荒謬思想》:“ 哪吒太子 之乘風火輪, ********* 之遁走地中。”參見“ 五遁 ”。
“遁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ùn zǒu,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逃跑、逃離的行為,多用于描述因不利形勢或危險而主動撤退。
古代方士(如道教或神話傳說)認為,仙人可通過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隱藏身形而離開,稱為“遁走”。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梁書》等典籍或相關成語詞典。
《遁走》是一個動詞詞組,指的是逃離、迅速離開的行動。它常用于形容逃跑、躲避或遷徙的場景。
根據《康熙字典》,《遁走》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辶(辵)和走。
《遁走》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遁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遁”一詞源于《論語·陽貨》:“去小人之言,遁世無悶。”意為避開小人的言論,逍遙自在。
該詞在繁體字中為「遁走」,擁有相同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遁走》中的部分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遁走》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1. 他突然見到那隻大狼,吓得連忙遁走。
2. 在人聲鼎沸的市場裡,小偷熟練地遁走。
遁逸、遁名、遁世、逃遁、迅遁、遷遁
逃遁、遷遁、出走、溜走、逃脫
停留、滞留、留下、遲疑、逗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