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違的意思、遁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違的解釋

猶逃避。《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宗守盪失,越用遁違。” 李善 注:“ 鄭玄 《禮記注》曰:‘遁,逃也。’ 孔安國 《尚書傳》注曰:‘違,避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逃避、違背(某種責任、道義或規範)。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遁:本義為逃避、隱藏、避開。如《說文解字》釋:“遁,遷也。一曰逃也。”
    • 違:本義為離開、背離、不遵守。如《說文解字》釋:“違,離也。”
    • 合義:“遁違”即逃避并違背,指有意地躲避且不履行應盡的責任、義務或正道,含有消極回避和背離規則的雙重意味。它常用來形容對倫理綱常、社會責任或君主命令的消極态度。
  2. 古籍出處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在史書和政論中,用以批評隱逸不仕或消極避世的行為(尤其在時局需要人才時),或指責臣子不遵君命。
    • 典型例證:
      • 《後漢書·逸民傳序》: “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嚣埃之中,自緻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也。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鹹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民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征高鳳,以成其節。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遁違驕骜,以治其操。” (此段批評了部分士人在政治昏暗時過于孤高避世,不與朝廷合作的态度,認為其“遁違”了應盡的社會責任。)
      • 王粲《七釋》: “遁違之士,焉照其識?” (此句意指那些逃避世事、違背常理的人,其見識又如何能高明呢?)
  3. 現代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最權威的大型漢語詞典之一) 對“遁違”的解釋為:猶逃避。并引用了上述《後漢書·逸民傳序》中的例句作為書證。這強調了其核心在于“逃避”,且這種逃避往往伴隨着對某種規範或責任的違背。

“遁違”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文言詞,意指逃避并違背應承擔的責任、道義或命令。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士人消極避世、不合作的态度,或臣子不遵君命的行為,反映了古人對社會責任感和忠君思想的重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研究古典文獻時。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提供權威的現代釋義及古籍書證。
  2. 《後漢書》 (南朝宋·範晔):提供了“遁違”一詞的經典用例及上下文。
  3.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提供了“遁”與“違”單字的本義解釋。
  4. 王粲《七釋》:提供了該詞的另一古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遁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逃避,具體可結合不同語境延伸為逃避責任或違背諾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遁:意為逃避、隱藏,如“遁逃”“遁世”;
    • 違:指違背、不遵從,如“違約”“違法”。
      兩字組合後,“遁違”強調通過逃避來違背某種責任或承諾,常見于形容不守信用的行為。
  2.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王粲的《贈士孫文始》詩:“宗守盪失,越用遁違。”李善注引鄭玄和孔安國的注解,指出“遁”為“逃”,“違”為“避”,進一步印證其逃避之意。

  3. 用法與示例

    •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批評某人推卸責任:“他屢次遁違,失信于衆。”
    • 古典文獻中常與“宗守”(職責)等詞搭配,體現逃避應盡義務的消極态度。
  4. 近義詞
    逃避、背棄、違約、推脫等。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選》相關注釋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備嘗艱苦标點波波劫劫不媚不脫采香徑酬心辭推從母晜弟定亂扶衰訛差反其道而行之菲律賓縫縫連連風驪襆頭服養公明正大跪坐汗液黑老烏化募火屑巾衣譏視九城陌僦倩酒肉朋友舉迹具有客鄉孔父浪潮僚佐皪皪李子昧谷面熟密斯脫默禮孽龍期考清空傾情情隨事遷親娅窮歲累月惹口舌肉重千斤儒童商調審當申斷神嶽蝨蠅速蹔相國賢識蕭瑟習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