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摧折。顿,通“ 钝 ”。《文选·左思<吴都赋>》“莫不衂鋭挫芒,拉捭摧藏” 唐 李善 注:“拉,顿折也。”
(2).顿挫转折。指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文选·左思<魏都赋>》 唐 李善 题解:“ 太冲 赋《三都》,以《吴》《蜀》递相顿折,以《魏》都依制度。”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下:“《牧羊樵子》为 李希古 画,初看似 戴文进 ,细视 文进 不能到其古奥,石树沙水,行笔顿折,力出画外。” 清 无名氏 《续<西游补>杂记》:“至其行文……有反笔,有侧笔,有顿折,有含蓄,有平衍,有突兀,有疏落,有绵密。”
“顿折”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ùn shé(部分资料中标注为dùn zhé),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摧折、钝化
艺术创作中的技法
与成语的关联
部分资料(如)提到“顿折”作为成语时发音为dùn zhé,表示事物发展受阻或中断。例如:“人生难免经历顿折,需调整心态应对。” 但需注意,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藏语中的误解
有资料误将“顿折”与藏语关联,实际在藏语中“顿”多指“事物”或用于人名(如“顿珠”),与汉语原意无关。
“顿折”的核心含义集中在物理受损和艺术技法两个维度,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古典文学注释(如《文选》李善注)或书画理论典籍。
顿折,又称顿挫,在汉语中表示在写字的过程中,笔画运笔中出现的停顿或折转。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可以拆分为“顿”和“折”两个部首。
顿字由部首“页”组成,它的笔画数是五画。而折字由部首“扌”和“斤”组成,它的笔画数是五画。所以整个词共有十个笔画。
标题:顿折的来源、繁体和古时汉字写法顿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现在《字汇》一书中,书中解释为书写时运笔的停顿和转折。
在繁体字中,“顿”字的形态保持不变,但是“折”字的写法有些变化,其形态是由两个部首“宀”和“斤”组成。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整个词的拼写略有不同。古代常见的写法是“頓折”,其中的“頓”字使用“頁”作为部首,而“折”字的部首则是“木”。这种写法在一些古文献中仍可见到。
标题:顿折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以下是一些使用顿折一词的例句:
1. 在书法练习中,要注意运笔顿折的位置。
2. 他的字写得非常流利,完全没有顿折的痕迹。
一些与顿折相关的词汇组合如下:
1. 顿挫不前:形容进展缓慢或阻力较大。
2. 笔画顿挫:指书法或绘画中出现的不流畅或中断的笔画。
和顿折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有:
1. 顿破:形容文章、作品等在某处出现明显的断裂或停滞。
2. 中断:表示在某个过程中出现的突然中止。
相反意义的词汇包括:
1. 流畅:形容运动或书写时的连贯顺畅。
2. 连续:指某个动作或过程的不间断进行。
颁赐波俏侧躬长庆沉滓创历楚徼出走词级打悲阿大葱倒还悼心失图灯影戏点金乏术阨僻方相烽斾风台格仆隔手恒俗横滋怀葛会馆活业奬售煎胶续弦诘轧经济特科金小蜂酒酵贶佑揽蔓里籍淩虐利吻龙沙罗午麻苴萌芽辇从骈胁颇丰牵累讫籙寝馈全气仁瑞睿博伤忡生忔察时宪缞帻霜明随邪贪相忤意贤息西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