楯墨的意思、楯墨的详细解释
楯墨的解释
《北史·文苑传·荀济》:“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
词语分解
- 楯的解释 楯 ǔ 阑槛横木,指阑干:楯轩。 拔擢:“引楯万物,群美萌生”。 古代载棺木的车。 楯 ù 同“盾”。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墨的解释 墨 ò 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一锭墨。墨汁。墨盒。墨迹。墨宝(珍贵的字画。亦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画的画)。 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墨水。油墨。粉墨登场。 黑色或接近于黑色的:墨黑。墨面(a.黑的脸色;
网络扩展解释
“楯墨”是一个汉语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文人从军、起草檄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来源
“楯墨”出自《北史·文苑传·荀济》的典故。南北朝时期,荀济与梁武帝萧衍本为布衣之交,但因性格刚直,荀济对梁武帝称帝一事不服,曾放言:“会楯上磨墨作檄文”(意为要在盾牌上磨墨撰写讨伐檄文)。这一举动成为后世文人投笔从戎、以文辅武的象征。
2.具体含义
- 楯:指古代盾牌,象征战场或军事行动。
- 墨:指笔墨,代指文书创作。
- 合称“楯墨”即表示文人随军时,以盾为案、研墨起草檄文的行为,暗喻文士兼具武略与文才。
3.文学引用
宋代文人苏轼等曾借用此典,将“楯墨”融入诗词,赞颂文人投军报国的气节或文武双全的形象。
4.现代使用
该词现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作为古代文人参与军事活动的典型意象,常见于典故解析或相关学术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北史》原文或宋代文人的相关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楯墨》是一个汉字词,它的意思是指古代战争时使用的盾牌和墨水。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黑」,分别表示木头和颜色。它的笔画数为14画。来源于古代汉字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它是通过将「木」和「黑」部首组合而成的。
《楯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写法有所改变。虽然古代写法并没有记录,《楯墨》可能在古时以不同形状和筆劃書寫。
例句:在古代战争中,战士手持楯墨抵挡敌人的攻击。
与《楯墨》相关的组词有:楯、墨水、战争。近义词可以是盾牌或盾箭,它们意味着类似的战斗用具。反义词可能是书法,这意味着文化艺术和字体书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