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埙(壎)、篪、樂器名。這兩種樂器合奏時,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兩物之響應、應和。《詩·大雅·闆》:“天之牖民,如壎如篪。” 毛 傳:“如壎如篪,言相和也。”參見“ 壎篪 ”。
"如壎如篪"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兄弟之間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美好關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像埙和篪一樣"。其核心含義源于這兩種樂器合奏時聲音和諧、相互應特點。埙與篪是古代雅樂中常配合演奏的樂器,埙聲低沉渾厚,篪聲清越悠揚,二者合奏,相輔相成,能奏出和諧美妙的樂章。因此,"如壎如篪"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兄弟之間)關系融洽、心意相通、和睦無間。
其最著名的出處是《詩經·小雅·何人斯》: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兄長吹埙,弟弟吹篪。)
這句詩描繪了兄弟二人合奏埙篪的和諧畫面,後世便用"如壎如篪"或"埙篪相應"來象征兄弟情誼深厚、相處和睦。
在現代漢語中,"如壎如篪"主要用作褒義成語,其比喻義為:
"如壎如篪"以古代樂器埙和篪合奏時的和諧之聲為喻體,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兄弟之間或親密友人之間和睦融洽、心意相通的深厚情誼。它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倫理觀念的重視,是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典雅成語。
“如壎如篪”出自《詩經·小雅·何人斯》,原文為:“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後演化為成語“壎篪相和”,用以形容兄弟或朋友之間關系融洽、配合默契。具體解釋如下:
壎(xūn)
古代陶制吹奏樂器,形似鵝卵,有六孔(現代改良後有更多孔)。音色渾厚低沉,常用于祭祀或宮廷雅樂,屬“八音”中的“土”類。異體字為“埙”。
篪(chí)
竹制橫吹管樂器,類似笛子但兩端封閉,音色清亮,常與“壎”合奏,屬“八音”中的“竹”類。異體字為“竾”“筂”。
比喻意義
兩者合奏時音色互補,故《詩經》以“伯吹壎、仲吹篪”比喻兄弟和睦、親密無間。後世延伸為形容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相輔相成的關系。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描述兄弟情深、團隊合作無間等場景。例如:“他們二人如壎如篪,共同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安丘表情避煩鬥捷比舍伯格長不奈煩殘泐慚順殘帙昌黎侈盛純全春社辭禍麤健諜查觝牛發揚飛閣改移甘肅芉蔗鬼功互濟護衛艦棘刺竟直金迷急轉直下俊名空氣質量累心斂然漏夜鳴磬納蘭叛人歕薄骿骭撲鼻旗蓋起柩毬子拳拳瑞英簾說不着説闊樹皮樹植頌言碎剁天苑同年語團支部土堡網墨望眼無本仙井小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