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叫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卵状椭圆形。春季开花,花冠阔漏斗形,红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唐 白居易 《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花》:“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鸣时开,一名暎山红,一名红躑躅……又 上虞 钓臺山 上双笋石,其顶有杜鹃花,春夏照烂,望之若人立而饰其冠冕者。” 清 黄遵宪 《杜鹃》诗:“杜鹃花下杜鹃啼,苦风凄雨梦亦迷。”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说起 昆明 的花木,真正别致。最有名的三种花是茶花、杜鹃花,还有报春花。”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常绿或落叶灌木的统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意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释义包含三个维度:
一、植物学定义
作为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代表物种,杜鹃花叶呈椭圆状卵形,表面具糙伏毛,花冠漏斗形,多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地疏灌丛。中国植物志数据库记载,全球杜鹃属植物超1000种,中国境内分布约570种,集中分布于西南山区。
二、词源文化
其名称源于古代传说,《本草纲目》引《四川志》载:"望帝杜宇化为杜鹃鸟,啼血染红山花",故将此类红花统称杜鹃花。唐代诗人白居易"杜鹃啼时花扑扑"的诗句(《山石榴寄元九》),印证了花鸟同名现象的文化渊源。
三、象征意涵
在民俗文化中,杜鹃花被赋予"思归"的意象,与游子怀乡之情产生关联。明代《群芳谱》称其"映山而红,游子睹之凄然",清代《花镜》更将白杜鹃列为"断肠花"。现代植物学研究则揭示其生态价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杜鹃灌丛对水土保持贡献率达23%以上。
注:引文来源1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官网,来源2为中医药古籍数据库,来源3为国家林业局公开报告。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统称,常绿或落叶灌木,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等。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株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叶革质呈卵状椭圆形,常集生枝端。花2-6朵簇生枝顶,花冠阔漏斗形或钟形,花色丰富,包括红色、粉色、白色、紫色等。果实为卵球形蒴果。
品种多样性
全球约有900余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中国是主要原产地,有530余种,包含低矮贴地的小灌木和高大乔木。
名称由来
源于“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君主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啼血染红山花,故称“杜鹃花”。唐代诗人成彦雄曾以“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描述此典故。
象征意义
位列中国十大名花,象征热烈、美好生活及革命胜利。其花期与杜鹃鸟啼鸣时节重叠,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若需进一步了解分布或具体品种,可查阅植物学图鉴或相关文献来源。
白学巴里巴山蜀水标的怅惆朝真暮伪称爱成城陈王赋痴絶次比大鹿丹极督缮翻手附语改天高岭土各界构结挂緑红定画刹奸端讲坐浇酗卡位老白相老业人联欢会沴瘥令淑流迈鸾翅昧良心谬遁抹眉头巾逆産赔还起叩亲家翁青塞齐奏缺乏柔肕蓐食唼呷身强力壮时暇四絶碑速销贪恶趟趭田産图谋帷薄沃野千里项里小帖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