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疽的意思、對口疽的詳細解釋
對口疽的解釋
見“ 對口 ”。
詞語分解
- 對的解釋 對 (對) ì 答,答話,回答: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朝着:對酒當歌。 處于相反方向的:對面。 跟,和:對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對立。對流。對接。對稱(坣 )。對峙。 說明事物的關系:對于。
專業解析
對口疽,中醫病名,指生于腦後發際正中的有頭疽。因其發病部位與口相對,故名“對口疽”,又稱“腦疽”、“項中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征
對口疽是中醫外科“癰疽”的一種,屬陽證瘡瘍。其特點是:
- 位置:位于枕骨下方、後發際正中(督脈風府穴附近),與口腔前後相對。
- 形态:初起為粟米狀膿頭,紅腫熱痛,逐漸擴大潰爛,嚴重者膿頭密集如蜂巢,範圍可逾數寸。
- 病程:發展迅速,易向深部擴散,伴高熱、寒戰等全身症狀,若膿毒内陷可危及生命。
來源:《中醫大辭典》定義對口疽為“生于項後發際正中處的有頭疽” 。
二、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其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
- 外感邪毒:風熱、濕熱邪毒侵襲項後,蘊結肌膚。
- 髒腑積熱:過食辛辣厚味,緻髒腑積熱(尤以心火、肝膽火盛為主),火毒上攻。
- 正氣虧虛:體虛或久病者氣血不足,毒邪難洩,易内陷成險證。
來源:《外科正宗》指出:“對口疽生于項後,屬督脈經,陽亢極熱所緻” 。
三、辨證分型與治療
(1)實證(熱毒熾盛)
- 症狀:局部紅腫高突,疼痛劇烈,膿液稠黃,伴高熱、口渴、便秘。
-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透膿。
- 方劑: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加減。
(2)虛證(陰虛火旺/氣血兩虛)
- 症狀:瘡形平塌,膿液稀薄,疼痛隱作,伴低熱、乏力。
- 治法:滋陰降火或補益氣血,托毒外出。
- 方劑:竹葉黃芪湯(陰虛)、托裡消毒散(氣血虛)。
來源:《中醫外科學》将對口疽分為實證與虛證論治,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 。
四、外治法與調護
- 初起:金黃膏外敷消腫;
- 成膿:十字切開引流,清除壞死組織;
- 潰後: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散收口。
- 調護:忌食辛辣發物,保持瘡口清潔,避免擠壓。
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詳述了切開引流與丹藥外敷的操作規範 。
五、現代醫學認識
現代醫學稱其為“項癰”或“枕部癰”,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多個毛囊及皮下組織引起,需抗生素治療,嚴重者需手術清創。
來源:《實用中醫外科學》指出:“對口疽相當于西醫的項部蜂窩織炎或癰” 。
注:以上内容綜合中醫典籍及權威工具書,釋義符合專業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對口疽是中醫外科中的一種病症,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對口疽指生于腦後項部正中的癰疽,因其位置與面部口腔相對而得名。根據具體發病部位可分為正對口疽(位于督脈經)和偏對口疽(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兩種類型。
病因與症狀
- 病因:多因濕熱之邪結聚,或積熱、濕毒上壅所緻。
- 症狀:
- 順證:瘡形高腫,根盤紅腫,易化膿、易潰爛。
- 逆證:瘡形平塌散漫,難潰難愈,可能與肝腎陰虛、火邪内攻有關,嚴重時可毒邪内陷腦髓,危及生命。
曆史文獻記載
- 明代《外科正宗》記載:“對口疽,太陽濕熱結聚而成,高腫易膿易腐”。
- 《靈樞》稱其為“腦爍”,《華佗神醫秘傳》則稱“腦後癰”。
治療與預防
- 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為主,常用中藥方劑如五味消毒飲。
- 預防措施: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濕熱環境,及時處理皮膚感染。
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将“對口疽”解釋為成語(指言辭恰當無疏漏),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流含義仍為中醫病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外科正宗》或中醫臨床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谷安息白鹳白也陳修重整旗鼓出群蹄點首雕章镂句敵虜帝社抵梧砘車鍍鋅封事風水蜂湧風雨表分細腹笥格高意遠鬼星石室孤執颔車何遽合圖街談巷語經曆京師大學堂襟喉金顆九隅絶目誇心了辦量才密機判滞堡塞千折七獻渠眉塞蘆少帛少林生腳踏生地慴愯蝕虧實驗輸場黍絲天九牌蹄齧同源異派托物寓興完書無機物弦影謝傅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