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誇之心。 清 陳确 《大學辨》:“長誇心而堕實行,必此焉始矣。”
“誇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uā xīn,其核心含義為虛誇之心,指不切實際、過度誇大的心态或心理狀态。
基本定義
由“誇”(自誇、誇大)和“心”(内心)組合而成,形容人因虛浮的言辭或行為而産生的自滿、不實的心理狀态。
文獻出處
清代學者陳确在《大學辨》中提到:“長誇心而堕實行,必此焉始矣。” 此句強調誇心會導緻實際行動的堕落,進一步印證其貶義色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警示語境,如形容因誇大自身能力、成就而忽視實際問題的行為。例如:“他雖有才華,卻因誇心過重,最終一事無成。”
注意區分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因成就而自豪”,但此說法與主流權威定義存在差異,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誇心”強調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心态,需避免與“自信”或“自豪”混淆。其用法多含貶義,常見于文學或批評性文本中。
誇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它表示一個人内心的高興和自豪。當有人誇獎或贊揚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誇心。
誇心的拆分部首是誇(夫)和心(忄),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誇心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一篇中。它是由“誇”和“心”兩個字組成的,表示自豪和自得之心。
誇心的繁體字為「誇心」,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台灣、香港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誇心的寫法有所變化。古時候的誇字是「誇」字的繁體寫法,而心字則與現代寫法一緻。
1. 聽到老師表揚他的作文,小明感到非常誇心。
2. 她收到了一封誇獎信,這讓她感到非常誇心。
誇心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例如:“誇獎”、“誇贊”、“誇大”。
誇心的近義詞包括“自豪”、“得意”、“光榮”。
誇心的反義詞包括“失望”、“沮喪”、“羞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