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和水;風和雨。《宋書·武帝紀上》:“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 唐 李遠 《詠雁》:“關山多雨雪,風水損毛衣。”
2.風寒與濕氣。 北周 庾信 《為閻大将軍乞緻仕表》:“加以寒暑乖違,節宣失序,風水交侵,菁華已竭。”
3.風光,風景。 唐 李紳 《移九江》詩:“ 楚 客喜風水, 秦 人悲異鄉。”《水浒傳》第一二○回:“其山秀麗,松柏森然,甚有風水,和 梁山泊 無異。”
4.指遙遠而阻隔的路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季蘭》:“或以從軍萬裡,斷絶音耗;或祗役連年,迢遙風水。”
5.指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山脈等形勢。就生者之屋宅而言,謂之陽宅;就死者之墳地而言,謂之陰宅。迷信者認為“風水”的好壞能決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禍福。舊題 晉 郭璞 《葬書》:“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此間 武彊山 廣有隙地,風水儘好,我先與你葺理塟事。” 清 袁枚 《新齊諧·諸廷槐》:“或問:‘可是 諸 府祖宗功德修來乎?’曰:‘非也。是他家陰宅風水所蔭。’”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在他的意思,以為我們母親把 杜 家的祖墳山上的風水一個人占盡了,所以隻發我們這一家。”
6.指看風水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越發慌了,託這風水到處尋地,家裡養着一個風水,外面又相與了多少風水。這風水尋着一個地,叫那些風水來覆。”
7.比喻情勢。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大家要看個風水。實是船小,載不起這幾個人。” 朱道南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廣州起義》:“這兩個家夥不看看風水,盡在‘赤子赤孫’面前出洋相。”
8.中醫學病症名。謂受風邪而緻肺部腫脹、痰湧等症。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風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門古老學問,旨在通過環境布局與自然能量(“氣”)的調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風水又稱“堪輿”“青烏術”,核心是研究環境(如地形、方位、水流等)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其名稱源于“風”與“水”的流動,代表自然能量的動态變化。
曆史起源
風水學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相傳由九天玄女創始。早期應用于宮殿、住宅、墓地的選址與布局,後逐漸發展為系統的環境哲學。
“氣”與能量場
氣是風水學的基礎,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能量。氣的流動與聚集狀态直接影響環境吉兇,如“藏風聚氣”是理想風水格局的标準。
五行與陰陽平衡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關系被用于調整環境能量平衡。例如,通過擺放對應元素的物品來化解不利格局。
八卦與方位
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對應八個方位及自然現象,如東方屬震卦代表“雷”,常用于分析建築朝向與布局的吉兇。
選址與布局
傳統風水注重“背山面水”的格局,認為山能藏風、水能聚氣。現代應用中,道路、高樓(陽宅)或山脈(陰宅)被視為“水”與“砂”的象征。
趨吉避兇
通過調整門窗方位、家具擺設等,引導“氣”的良性流動。例如,避免大門正對樓梯(“穿堂煞”)以防財氣外洩。
風水學不僅是古代環境科學的體現,更被視作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當代建築與室内設計常借鑒其理念,如注重采光、通風等生态要素,體現“天人合一”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風水流派或實踐案例,可參考、3、5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