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美的書;完整的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通考》既該且覈,規模意制,足稱完書。”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不如加上序目,成為一部完書。”
“完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完美的書
指内容或形式達到較高水準的典籍,例如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評價《通考》為“完書”,即強調其學術完整性和嚴謹性。
完整的書
指内容齊全、結構完整的著作。魯迅曾在書信中提到“加上序目,成為一部完書”,即強調書籍需具備序言、目錄等要素以構成完整性。
“完書”多用于評價性語境,既可指内容質量上的完美,也可指結構上的完整。需結合具體文獻或對話背景判斷其側重含義。
完書(wán shū),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完字的部首是宀,拆分的筆畫為丿一一一,總共有五個筆畫;書字的部首是一,拆分的筆畫為一一,總共有兩個筆畫。
完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紙質書籍,當一本書讀完之後,人們會用〖完〗字标注在書籍的最後一頁以表示已讀完。因此,〖完〗字逐漸與已讀完的書籍聯繫在一起,演變成了指代已讀完書籍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完書的寫法為「完書」。書為書的繁體字形式,保持了完書這個詞語的意思和用法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完和書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曆史變遷,完書在不同朝代和書法風格中的字形會有一些差異。然而,通過研究和文獻記載,我們能夠獲得古代完書的常見字形。
1. 我終于把這本厚厚的小說完書了。
2. 這是我今年讀的第一本完書。
完本、完結、讀完、完好、完美
讀罷、讀完
未讀、未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