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事的意思、封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事的解釋

(1).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洩漏,用皂囊封緘,故稱。《漢書·宣帝紀》:“上始親政事,又思報大将軍功德,乃復使 樂平侯 山 領尚書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後漢書·明帝紀》:“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賢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後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自 漢 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闆,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兇》:“ 磻叟 莅事未終考秩,抛官詣闕上封事,通義 劉公 引為羽翼,非時召對數刻, 磻叟 所陳,凡數十節,備究時病。” 清 朱彜尊 《興化李先生清壽》詩:“曾聞過江上封事,神人觀聽交歡忻。”

(2).封禅。《史記·封禅書》:“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 始皇 遇風雨,則譏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封事”是古代政治文書的一種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核心含義:密封的奏章

  1. 功能與形式
    臣子向皇帝上書時,為防止内容洩露,将奏章裝入黑色絲織口袋(皂囊)密封,稱為“封事”。這種制度始于漢宣帝時期,旨在保護進谏者的隱私,如《漢書·宣帝紀》記載群臣通過封事“以知下情”。

  2. 曆史演變
    最初封事有正本和副本,尚書官員會先拆閱副本,若内容不妥則不予呈遞。後經魏相建議取消副本,避免信息被截留。

  3. 文學例證
    杜甫《春宿左省》中“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即指次日需呈遞密奏,體現其重要性。

二、延伸含義:封禅禮儀

在《史記·封禅書》中,“封事”亦指帝王祭祀天地的封禅儀式,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多與奏章含義區分。

“封事”主要指古代機密奏章制度,兼具政治溝通與保密功能,是研究古代行政文書的重要對象。其封禅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封事,這個詞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封事一詞是指以書信、公函等形式表達感情、紀事、請示或索要等事宜的行為。它由漢字“封”和“事”組成。其中,“封”字的部首為寸,共有4畫;“事”字的部首為亻,共有8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封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封事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封事可寫作“封事”。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含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他寫了一封封事,表達了他對領導的感謝之情。 組詞:封信、信封、封文、文封 近義詞:公函、信件 反義詞:收事、收信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