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端衣的意思、端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端衣的解釋

古代一種禮服。多用于喪祭場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 楊倞 注:“ 鄭 雲:‘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語·五儀》:“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 王肅 注:“端衣玄裳,齊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端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飾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1. 古代禮服的一種

    指古代貴族在祭祀、朝會等正式場合穿着的黑色禮服。這種禮服形制端正,衣身方正,象征莊重與禮制,故稱“端衣”。其特點是采用玄色(黑中帶赤),寬袖、直裾,不施紋飾或僅有簡約的暗紋,體現周禮的肅穆規範。

  2. 特指“玄端”

    “端衣”常作為“玄端”的别稱或泛稱。玄端是周代至漢代士階層以上男子的重要禮服,用于吉禮(如祭祀)或賓禮(如朝聘)。《禮記·玉藻》鄭玄注明确記載:“端衣,玄端也。”其名稱強調衣冠端正以表敬慎之意。

  3. 象征禮制與身份

    作為禮制服飾,端衣的穿着有嚴格等級規定,其顔色、配飾(如蔽膝、大帶)均需符合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它是華夏衣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以禮治身”的儒家思想,體現了古人“正衣冠而後知禮節”的文化觀念。

文獻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著,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端衣”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禮服,主要用于喪祭等莊重場合,具有鮮明的禮儀屬性和形制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端衣是古代禮服的一種,其名稱源于“端正”之意,強調形制規整、象征莊重。多用于祭祀、喪葬等儀式場合,體現對禮制的遵循。

  2. 形制特點
    根據文獻記載,端衣的裁剪嚴格遵循規範:不削減布料幅寬(“不削幅”),衣角方正(“四角方正”),袖口平直不圓(“不圓袂”),且前後衣片長度一緻(“不邪殺”)。其标準尺寸為“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下裳部分則采用“前三幅,後四幅”的拼接方式,并帶有密集褶皺(“辟積無數”)。

  3. 文獻出處與象征意義
    《荀子·哀公》提到“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楊倞注解釋“端者,取其正也”,說明端衣通過方正形制體現穿戴者的端正品性。《孔子家語·五儀》中“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進一步印證其與祭祀活動的關聯。

  4. 顔色與搭配
    端衣常與“玄裳”(黑色下裳)搭配,整體色調肅穆,符合喪祭場合的禮儀要求。

端衣是古代禮制中兼具形制規範與道德象征的禮服,通過方正裁剪、特定搭配和嚴格使用場景,傳遞“正衣冠以明禮”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可參考《荀子》《孔子家語》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拔都閉闇弊幸布囊殘雨乘旦疢疾雌弦撺弄存取粗淺蕩掉低等底定篼籠兜盤放馬後炮方語霏霙風平浪靜阜蕃幹槁革舃狗塌皮貫輸合境皇丘胡洞見方矯情飾貌解齋泾渭自分禁阃伎術人匡人黎丘丈人龍武路遇麻搥謾侮孟浪密庸偏出貧雇枇杷齲齒熱敷三獸渡赦貸生币聲辯神色不驚時俗四乳踏地菘僓僓巫步席帽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