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李巽 年輕時累舉不第,其鄉人諷嘲曰:“ 李秀才 應舉,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時得離身?”後 李巽 仕至度支郎中,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乘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事見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後即因以“席帽離身”指讀書人應科舉考試及第做官。
“席帽離身”是一個源自宋代科舉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及第後,得以脫去象征平民身份的席帽(一種草編帽子),正式步入仕途。該詞常用于形容科舉成功、身份轉變的過程。
據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記載:
示例:
“寒窗十年終得志,席帽離身入朝堂。” —— 形容科舉及第後的境遇轉變。
《席帽離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帽子離開頭腦,表示思維混亂,失去理智。
《席帽離身》的拆分為:席(左右結構,上下為巾),帽(左右結構,上下為冒),離(左右結構,上下為離)和身(上下結構,左右為自)。
席的部首為巾,席的總筆畫數為10;帽的部首為冂,帽的總筆畫數為12;離的部首為禾,離的總筆畫數為7;身的部首為自,身的總筆畫數為7。
《席帽離身》最早出自古代典籍《齊民要術》。古時人們認為帽子是蓋在頭上的,與頭腦相連,有保護和束縛的作用。當帽子離開頭腦的時候,人們的思維就變得混亂,失去了理智。
《席帽離身》的繁體寫法為「蓆帽離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不過,一般情況下,席、帽、離和身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他生氣到席帽離身,不顧一切地發火。
帽子、席地而坐、離開、身心、離心。
胡思亂想、神經錯亂、思維混亂。
頭腦清醒、思維清晰、冷靜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