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作書畫用的絹和紙。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矧乎書畫發之於情思,契之於綃楮。”
“绡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āo chǔ,主要用于指代書畫創作時使用的絹和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绡”和“楮”兩字組成:
文獻出處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中提到:“矧乎書畫發之於情思,契之於綃楮。”,表明這一詞語在藝術理論中的使用背景。
延伸意義
因“绡”與“楮”均為傳統書畫材料,該詞也隱含着對藝術創作載體的雅稱,常用于詩詞或文論中。
“绡楮”是古代書畫材料的統稱,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意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凝練與曆史積澱。
绡楮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代絲線和樹皮。绡的發音是"xiāo",意為細長的絲線;楮的發音是"chǔ",意為桑樹的皮。
绡的部首是纟(纟就是絲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11;楮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9。
绡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辭書中,有關織物和紙張的記載。在繁體字中,绡楮分别是綃 and 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绡楮字的形态經曆了一些變化。绡字的古代寫法是絲字+肴字的組合,楮字的古代寫法是木字+出字的組合。
1. 她利用绡在紡織過程中編織了一塊精美的織品。
2. 修複這本古籍需要用到楮紙。
绡線、绡繡、绡紙、楮篾。
絹、缣。
絲、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