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inter Solstice]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天文特征、物候现象、文化习俗及养生内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指季节,“至”意为“极致”,《说文解字》释“至”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极点”。冬至即冬季阴阳转换的极限点,标志着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日太阳黄经达270°,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最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逸周书·时训解》),反映地气萌动、阳气始生的自然规律。
周代起冬至被列为“岁首”,《周礼·春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历代帝王于此日祭天,民间则祭祖,如《东京梦华录》记宋代“冬至更易新衣,享祀先祖”。
北方食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南方食汤圆(象征团圆),江南地区有赤豆糯米饭驱疫的记载(《荆楚岁时记》)。
《黄帝内经》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民间通过“九九消寒图”记录阳气生长过程。中医认为此时宜温补,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现代研究亦证实冬季适度进补可增强免疫力(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OL]. 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古籍库. https://www.nlc.cn/dsb_zyyfw/dsb_gtj/gjml/
逸周书·时训解[DB]. 国学大师网. https://www.guoxuedashi.com/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 中华书局, 1982.
宗懔. 荆楚岁时记[M].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R]. 2020. http://www.satcm.gov.cn/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冬至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70°,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至"意为"极致",指阳光直射点南移达到极限,此后开始北返()。
• 日照特点: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 气候规律:标志着"数九寒天"开始,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
源自阴阳观念,古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象征阴阳交替、万物复苏的起点()。《周易》中"一阳生"概念与此对应,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哲学统一()。
• 起源:周代通过土圭测影确定,为最早制订的节气()
• 制度化:汉代正式成为节日,皇帝举行郊祭,官员休沐()
• 传承: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清代仍保持祭祀传统()
• 饮食文化:北方食饺子,南方吃汤圆、赤豆糯米饭()
• 祭祀活动:古代官方祭天、民间祭祖()
• 民俗谚语:"冬至大如年"反映其节日地位()
注:如需了解特定地区习俗或完整节气体系,可参考等来源。
暗滩变化鬓发驳藓菖蒲坼嫮陈抟饬催词穷大斗调年燔祀凫鴈告近高谭搞笑根援寡草鸿博后时黄金符懽亲乎号狐狸僵毙结毦赍米警鼓静难决坏鞫问距虚康食拉扯连号离情庐冢礣砎米黄色暝途亩丘鸟觜屏鄣切循阮家屐三告投杼守卫霜籼司察泰厉探符完采宛妙微词五世其昌五叶相乌闲情逸志瞎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