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鄙的意思、草鄙的詳細解釋
草鄙的解釋
草野鄙陋。多用作謙詞。《國語·吳語》:“今 句踐 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戰國策·趙策三》:“ 鄭同 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之二:“草鄙之人,不達大誼,辱奬訓之厚,敢不盡愚。” 清 戴名世 《答某書》:“不肖草鄙之人,抱膝荒江,絶意世事。”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網絡擴展解釋
“草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構成
- 草:指草野、民間,引申為粗俗或謙稱(如“草民”)。
- 鄙:意為粗俗、淺薄,也指邊遠之地,常作自謙用詞(如“鄙人”)。
合稱“草鄙”,表示身份卑微、見識淺陋,多用于自謙。
-
核心含義
指“草野鄙陋”,形容出身或地位低微、學識淺薄,常見于古代對話或書信中表達謙遜。
二、用法與語境
- 自謙用法:古人對話時自稱“草鄙之人”,以示謙卑。
例:《戰國策·趙策三》:“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
- 描述身份:用于形容他人或自身處于民間、未受教化的狀态。
例: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草鄙之人,不達大誼。”
三、古籍出處
- 《國語·吳語》提及“草鄙之人”,強調邊遠之地的粗陋。
- 《三國志·蜀書》中郤正以“草鄙”自謙學識不足。
- 清代戴名世《答某書》用“草鄙”表達隱居荒江、不問世事的謙遜态度。
四、補充說明
- 書法關聯:在書法術語中,“草鄙”可指代草書字體的樸拙風格(如“粗野樸陋”),但此用法較少見。
- 現代適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文言文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國語》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鄙(cǎo b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給您解釋一下關于草鄙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草字的部首是艸(cǎo),它有9個筆畫。
- 鄙字的部首是阜(fù),它有10個筆畫。
來源:
《草鄙》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見于魏晉時期陸機的《葬書》。在這篇文章中,陸機用了“草鄙”來形容寫作風格粗糙的文人。
繁體字:
《草鄙》的繁體字為「草鄙」,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對于《草鄙》,在古代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但總體上其意義和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他的字寫得太草鄙了,根本看不清楚。
2. 不要小瞧那篇文章,盡管它看起來有點草鄙,但是裡面的觀點非常有價值。
組詞:
草鄙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草率(cǎo shuài):表示做事粗糙、不認真。
2. 卑鄙(bēi bǐ):表示品行惡劣、卑劣。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草率、粗糙、拙劣、不成熟。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細膩、優雅、成熟。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