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和道教的并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釋道·僧道異恩》:“蓋 憲宗 於釋道二教,俱極崇信如此。”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有卷名“釋道”。
(2).指僧人和道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星燈》:“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觀寺釋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於是夕受香儀。”
“釋道”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佛教與道教的并稱
這是最常見用法,指中國兩大傳統宗教的統稱。例如明代文獻記載:“蓋憲宗於釋道二教,俱極崇信如此”(),常與儒家并稱“儒釋道”三教,體現中國文化的多元融合。
代指僧人與道士
引申為宗教從業者的統稱,如清代《帝京歲時紀勝》提到“觀寺釋道”參與節慶活動,即指僧侶和道士群體。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釋道”可作動詞短語,意為“解釋道理”,例如“通過釋道使人明白事理”()。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與語境或分詞誤差有關。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信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宗教研究文獻。
《釋道》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意為解釋道義、闡述道理。在哲學、宗教、文化等領域中常用來表達對某一事物、理論或原理的解釋和說明。
《釋道》這個詞由“讠”部和“辵”部組成,其中“讠”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之一,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辵”是漢字的部首,表示走的意思。
根據書寫規範,用筆筆畫數來計算,整個詞語《釋道》總共有9畫。
《釋道》這個詞語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古代經典文化和哲學思想,主要用于解釋解決問題或對某一事物做出說明的場合。
在繁體字中,詞語《釋道》的寫法為「釋道」。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詞語《釋道》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一些不同。例如,書寫方式上的一些替換和簡化:讠可以替換為言,辵可以替換為辶,而“釋道”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
1. 師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學生《釋道》,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這個概念。
2. 他寫了一本書,旨在《釋道》他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
釋經、釋義、釋放、道德、道理、道家、道教、道德經、修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解釋、闡述、說明、诠釋、剖析、澄清
困惑、混淆、迷失、模糊、糊塗、含糊、歧義、不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