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恶的意思、遏恶的详细解释
遏恶的解释
(1).制裁、贬抑恶人或邪6*恶之事。《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 公子牙 卒。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为 季子 讳杀也。曷为为 季子 讳杀?季子之遏恶也。” 唐 梁肃 《<独孤及集>序》:“ 常州 之文,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2).防止邪6*恶之事的发生。《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词语分解
- 遏的解释 遏 è 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 古同“害”:“无遏尔躬”。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恶的解释 恶 è 不好:恶感。恶果。恶劣。恶名。丑恶。 凶狠:恶霸。恶棍。险恶。凶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恶贯满盈。 好美爱善 恶 ù 讨厌,憎恨,与“好(刼 )”相对:可恶。厌恶。好(刼 )恶。 好美爱善 恶 (噁) ě 〔恶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噁) 好美爱善 恶 ū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 好美爱善 笔画数:; 部首: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遏恶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遏恶”的汉语词典释义
“遏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遏”(阻止、抑制)与“恶”(不善、罪恶)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制止邪恶行为。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述:
一、字义解析
- 遏(è)
- 《说文解字》:“遏,止也。” 指强行阻止、抑制。
- 例:《诗经·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意为制止暴虐。
- 恶(è)
- 《广雅·释诂三》:“恶,不善也。” 泛指罪恶、不良行为或邪念。
- 例:《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强调去恶向善。
合成词“遏恶” 即通过主动干预压制恶行,体现道德约束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意义。
二、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
遏恶:制止邪恶。
引《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 指君子应抑制恶行、弘扬善举。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遏”为强制性的阻断,“恶”包含道德败坏与行为不端,合指对不良现象的主动干预。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遏恶”,但分别注解: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遏恶”源于儒家伦理观,常见于经典文献:
- 《周易·大有象传》:“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主张顺应天道,通过惩恶扬善维持秩序。
- 《尚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引申为甄别善恶并加以遏制,是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
其思想贯穿于传统法律(如《唐律》对犯罪的惩处)与道德教化(如乡约规训),至今影响法治与德治结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 周振甫. 《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 孔颖达. 《尚书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网络扩展解释
“遏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遏制邪恶势力、阻止坏事发生,强调通过主动措施抑制恶行,维护社会秩序。
二、详细解释
- 制裁恶行
指通过法律或道德手段贬抑恶人、惩罚邪恶之事。例如《公羊传》中记载的“季子之遏恶”,即通过讳言兄弟相杀来隐晦表达对恶行的制裁。
- 预防邪恶
侧重防范未然,如《三国志·吴志》提到法令设立的目的在于“遏恶防邪,儆戒未然”。
三、使用场景
- 社会治理:如廉政文化被称为“清泉”,可“激浊扬清、遏恶扬善”。
- 个人修养:古训提倡“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 仪式活动:传统祭祀中,祝词常包含遏恶扬善的内容,且参与者多为男性。
四、古籍出处
-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以历史事件说明如何隐晦表达对恶行的制裁。
- 唐代梁肃在《独孤及集序》中评价其文章“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
五、补充说明
该词常与“扬善”连用(如“遏恶扬善”),形成对比,强调抑制恶行与弘扬善举并重。现代多用于强调法治、道德教育等领域的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公羊传》《三国志》等文献,或通过查字典类平台获取更多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牕玲珑百溢谤讦碧纱幮逋租插犋朝社赤雀垂帘听政绰绰有裕当十钱稻苗踧踖放瘀飞幌国厩亥正浩瀚横挑歡设近郡吉时旧恩九三鼎镌磨蓝色连谱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峍屼旅旅萌隶谬然木牒霓虹灯僻放平复平乐馆去伪存真柔穰僧讲上下打量赡雅少尉折钗声呼渗濑深宵石癖石硪鼠毛褐鼠无牙松窗肃笺孙让淘汰赛同乡会黈聪销账心烦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