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僇市的意思、僇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僇市的解釋

誅戮後陳屍于市。僇,通“ 戮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二·定策拜罷迥異》:“又一年,明倫大典成, 新都 奉‘本當僇市,姑宥為民’之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僇市(lù sh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僇”與“市”二字組合而成,特指一種将罪犯處死後陳屍于街市示衆的刑罰形式。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僇(lù)

    • 本義:通“戮”,《說文解字》釋為“殺也”,即斬殺。
    • 引申義:在刑罰語境中,強調公開處決後的“陳屍”行為,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盡得毐等二十人,皆枭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遂車裂以徇,滅其宗。”其中“徇”即示衆,與“僇”相關(參考《漢語大詞典》卷1,頁753)。
  2. 市(shì)

    • 本義:交易場所,引申為人群聚集的公共區域。
    • 刑罰場景:古代常将罪犯屍體暴露于市集(如“棄市”),以警示民衆。《漢書·刑法志》注:“市,衆所聚,與衆人共棄之也。”(參考《古代法律辭典》,中華書局,頁189)

二、詞義綜合

僇市即“戮于市”,指:

  1. 公開處決:在街市執行死刑(如斬首、車裂等)。
  2. 陳屍示衆:将屍體陳列于市集,通過公開羞辱強化刑罰的威懾力。
    • 典型用例:

      《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而夷三族。”此處“鹹陽市”即僇市之例(參考《史記》卷八十七)。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卷1,頁753。
  2. 《說文解字注》(許慎撰,段玉裁注),中華書局,2013。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
  4. 《唐律疏議譯注》(劉俊文點校),中華書局,1996。
  5. 《古代法律辭典》(張晉藩主編),中華書局,2014。

網絡擴展解釋

“僇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刑罰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将人誅殺後陳屍于街市,屬于古代的一種嚴酷刑罰。其中“僇”通“戮”(殺戮),而“市”指街市,即公開示衆的場所。

  2. 用法與背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法律記載,例如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定策拜罷迥異》中提到“本當僇市,姑宥為民”,意為本應處死後示衆,但暫緩刑罰改為貶為平民。

  3. 相關延伸

    • 同義詞:僇民(指受刑之人)、僇死(受刑而死)。
    • 此刑罰不僅體現古代法律的嚴酷性,也反映統治者通過公開行刑震懾民衆的目的。

“僇市”是古代對罪犯處以極刑并公開示衆的刑罰,兼具懲戒與警示作用。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研究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繃褯邊舷豍豆殘棋尺木呆衷撒奸刀镮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頂闆短行頓峙多多益善飯飼棼翳俯仰一世剛鲠鹖雀厚奉懷信晃動歡踴恢闡輝容金紅金銮坡金脈寖尋鐍鎖舉坐苦死赉錫兩旦鍊翁鱗施論壇笢笏暮暗娉命淺愚七孔清治人神同嫉弱本強末如手如足山行燒利市試巴失忘壽詞束發冠送秋波通風報信退安僞孔骛暴纖道先務韰果謝庭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