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讓為國的意思、禮讓為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讓為國的解釋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禮讓為國”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以守禮謙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強調通過禮儀規範和道德謙讓來實現國家安定。該成語出自《論語·裡仁》,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二、核心内涵

  1. 禮與讓的結合:既重視禮制規範(如儀式、等級),又強調君臣、百姓間的相互謙讓,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
  2. 治理理念:反對以強制手段治國,主張通過道德教化與自我約束實現長治久安。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與評價
魯迅曾在《準風月談·禮》中諷刺道:“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此例揭示了傳統禮讓文化可能導緻的繁文缛節弊端。

五、現代意義
當代常被引申為倡導謙和、包容的社會風氣,適用于外交、公共管理等領域,強調非對抗性解決問題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相關篇章及魯迅雜文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讓為國

《禮讓為國》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經典《尚書·周書·保民》。它的意思是指個人應該以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為重,能夠主動讓利,忍讓個人的權益,關注大局,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礻(示)表示祭祀的意思,而讓(讠)則表示言談交流的意思。這個詞由6個筆畫組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封國制度。周天子會将部分領地封給親信的貴族,貴族則需要依從天子的命令,并以尊重、禮讓的态度來對待百姓。這種尊重和禮讓的觀念逐漸延伸到整個社會當中。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禮讓為國」,與簡體字形式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讓」字的上面通常會畫一個小豎線,表示讓步的意思。例如,「顧讓」中的「讓」字就帶有這個小豎線的寫法。

例句:

1. 學習《禮讓為國》的精神,我們應該為社會的進步做出努力。

2. 在交通擁堵時,我們應該互相禮讓,給對方騰出道路。

組詞:推讓、讓利、避讓、退讓

近義詞:奉公守法、勤政為民

反義詞:以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