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昆明池的意思、昆明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昆明池的解釋

(1).湖沼名。 漢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長安 西南郊所鑿,以習水戰。池周圍四十裡,廣三百三十二頃。 宋 以後湮沒。《漢書·武帝紀》:“﹝ 元狩 三年春﹞發謫吏穿 昆明池 。” 顔師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傳》有 越嶲 、 昆明國 ,有 滇池 ,方三百裡。 漢 使求 身毒國 ,而為 昆明 所閉。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習水戰,在 長安 西南,周回四十裡。”後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選·沉約<锺山詩應西陽王教>》:“南瞻 儲胥觀 ,西望 昆明池 。” 李善 注:“ 儲胥觀 、 昆明池 皆在 西京 。此皆假言之。”

(2).湖沼名。即今 雲南省 滇池 。《元史·地理志四》:“其地有 昆明池 ,五百餘裡,夏潦必冒城郭。”

(3).湖沼名。指 北京市 頤和園 中的 昆明湖 。 張懷奇 《頤和園詞》:“鳳亭迴護仙霞紫, 昆明池 館巢翡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昆明池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人工湖泊,其含義可從曆史、地理及文化多角度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昆明池”指漢武帝時期在長安(今西安)開鑿的大型人工湖,主要用于訓練水軍、蓄水灌溉及皇家遊獵。其名源于漢武帝欲征伐西南古滇國(今雲南昆明一帶),故仿滇池而建,以“習水戰”。

二、曆史功能與演變

  1. 軍事訓練

    漢武帝為征讨南越國,于元狩三年(前120年)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模拟南方水域作戰環境。

  2. 水利樞紐

    唐代擴建後,昆明池成為關中地區重要的蓄水庫,灌溉農田并保障長安城供水,《水經注》載其“周回四十裡”。

  3. 皇家園林

    池中設樓船、石鲸,沿岸建離宮别館,如唐代的“昆明池宴”成為宮廷盛事,杜甫詩雲“昆明池水漢時功”即詠此景。

三、文化意象

昆明池在文學中象征帝王功業與時空永恒:

四、遺址與保護

今西安鬥門鎮存昆明池遺址,考古發現池岸夯土、進水渠及“牛郎織女”石像(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印證古籍記載。2017年,西安在原址部分恢複水域,建成“昆明池·七夕公園”,延續文化記憶。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昆明池”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國家博物館:漢代水軍訓練與昆明池(www.chnmuseum.cn
  3. 《水經注·渭水》卷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全唐詩》杜甫《秋興八首》、李商隱《馬嵬》(中華書局)
  5.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昆明池遺址考古報告(www.sxkg.com

網絡擴展解釋

昆明池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起源與地理概念

  1. 漢武帝時期的人工湖
    昆明池始建于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位于長安城西南上林苑内。其開鑿最初是為了訓練水軍,以征伐滇池地區的昆明國(今雲南大理一帶)。漢武帝仿照滇池(一說洱海)的規模建造,最大水面達16.6平方公裡,相當于三個杭州西湖,是古代中國第一大人工湖。

  2. 名稱演變與地理關聯

    • 漢代昆明池位于陝西長安,宋代逐漸湮沒為農田,現代通過“引漢濟渭”工程在原址重建為鬥門水庫(現稱昆明池·七夕公園)。
    • 雲南滇池在曆史上也曾被稱為“昆明池”,因《史記》記載昆明國占據滇池地區而得名。

二、功能與文化意義

  1. 軍事與水利功能
    昆明池最初是水軍訓練基地,後兼具蓄洪、供水、航運等功能,成為漢唐長安城重要的水源保障系統。

  2. 皇家園林與文學意象
    作為漢唐皇家園林的核心部分,昆明池以煙波浩渺的景色聞名,吸引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詩詞,如唐代賈島的《昆明池泛舟》。同時,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使其成為七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三、現代意義

如今的昆明池(西安)以生态湖泊形式重現,兼具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供水功能,并因牛郎織女傳說被稱為“七夕公園”。

四、其他語境中的含義

總結來看,“昆明池”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下,既可指代漢武帝開鑿的軍事水利工程,也可象征漢唐盛世的輝煌,并與雲南滇池、北京昆明湖存在名稱關聯。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嗟傲散八州悲文邊升匾式鄙家臂指慘傷蠶漁躔探翠霞旦昏禱禬大制讀為蛾服二見凡世飛蒼走黃風麗付授貢會供通絓累孤虛含糊其辭寒潭黃鹂虎穴龍潭裌布澆水進善懲惡勞改農場梁園雖好,不是久住之鄉靈奧靈書淋濾鳴鶴之應冥索目成心許甯肅槃操輕狐榷筦染法稔成忍訽辱麼使君灘蜀子司握瑣豔擡褃通艙頹勢相絶現影曉谕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