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奪職的意思、奪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奪職的解釋

削職;免職。 宋 沉括 《夢溪續筆談》:“獨三司使 李諮 奪職,謫 洪州 。”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文公谥議》:“尋以論者詆為僞學奪職,而公亦繼以下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奪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官職術語,主要含義為撤銷、革除官職。其核心在于通過強制手段剝奪官員的職務和職權,通常帶有處罰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撤銷官職

    指古代帝王或上級機構因官員失職、犯罪或政治鬥争等原因,下令解除其擔任的職務。例如《明史·職官志》中記載的"官吏黜陟,奪職為民"即屬此類情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6卷第123頁。

  2. 法律與行政處分

    在曆代法典中,"奪職"屬于正式行政處罰手段,常與"削爵""貶谪"并列。如《唐律疏議·職制律》規定"諸監臨主司受財枉法者……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三十匹加役流",情節嚴重者可追加奪職。

    來源:《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卷十一。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征

  1. 皇權集中體現

    奪職本質是君主專制下的人事控制權,常見于官員觸犯皇權、黨争失利或重大政務失誤時。如宋代"台谏彈劾,宰相奪職"的案例頻見于《續資治通鑒長編》。

    來源:《曆代職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卷七十二。

  2. 等級性與連帶性

    按程度可分為"奪職待勘"(停職審查)、"奪職放歸"(革職遣返)、"奪職流配"(革職流放)等。明代更發展出"廷杖奪職"的複合懲罰,體現刑罰與行政處分的結合。

    來源:《中國官制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奪職"詞條。

三、文獻使用場景

該詞高頻出現于正史《列傳》《職官志》及奏議文書。典型用例包括:


以上釋義綜合古代法典、職官制度及曆史文獻,引用權威辭書與史料,完整呈現"奪職"的法律内涵、曆史演變及文化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奪職”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二、語境差異

  1. 被動免職(主流含義):
    • 指因過錯、政治鬥争等原因被解除職務,如:“他因小錯被奪職”。
    • 近義詞包括革職、褫職等,反義詞為複職。
  2. 主動奪取職位(較少見):
    • 強調通過非正當手段搶占他人職位,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三、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曆史文獻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跋胡疐尾半照被窩碧悠悠不理恻焉常法乘罅沖古殚謀戮力大有可為鼎餗獨角仙額賞發酒法志俸糧分散系焚削伏犀丐留桂殿杭嘉湖橫門徽绋焦毀甲仗庫激裂季孟金幌金庭春九闳磕打牙兒空前髡翁老憊涼暄漏斷毛人蒙恬霓糾女須泮林革音汽燈青絇穹枝啓予阙觀桑土之謀使風順請四句汜人咝咝聲同灰微攻武場兀子小窗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