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焦苦哀毀。《後漢書·濟北惠王壽傳》:“父沒哀慟,焦毀過禮。”
(2).焦爛。《後漢書·獨行傳·戴就》:“每上彭考,因止飯食不肯下,肉焦毀墯地者,掇而食之。”參見“ 焦爛 ”。
“焦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因過度悲傷或哀痛導緻身體憔悴、精神受損。該釋義出自《後漢書·濟北惠王壽傳》中“父沒哀慟,焦毀過禮”的記載,描述濟北惠王在父親去世後因悲痛過度而形銷骨立,超出常禮。
指物體被燒焦或腐爛的狀态。例如《後漢書·獨行傳·戴就》提到“肉焦毀墯地者,掇而食之”,描述受刑時皮肉焦爛脫落的場景。
補充說明:
焦毀是一個動詞,表示被火焰燒毀成為焦炭或被熱量燒成熟透的狀态。同時,焦毀也可以用于比喻,表示某物或某人因遭遇重大打擊而徹底破壞或被毀滅。
焦毀由火字旁和殳字部構成。火字旁表示與火有關,而殳字部則起到了表示動作的作用,共計11個筆畫。
焦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最早見于《詩經·邶風·車邑》:“三則焦琢,不翦不磬。”在這裡,焦毀指的是琢磨的破壞。在繁體中,焦毀的寫法依然不變。
古代的漢字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但焦毀的字形一直保持不變,即“焦”。在古代的碑銘、文獻等中,我們可以見到這一字形的使用。
1. 這座建築物經過大火的焦毀,已經無法修複。
2. 在戰争中,村莊變得一片焦毀,無家可歸的人們流離失所。
焦炭、毀滅、火焰、燒毀、破壞
毀壞、燒毀、燃燒、破損、摧毀
修複、保護、保存、重建、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