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魚的意思、壁魚的詳細解釋
壁魚的解釋
衣服及書籍中的蠹蟲。又名白魚、衣魚、蟫魚、蛃魚、蠹魚。 唐 杜甫 《歸來》詩:“開門野鼠走,散帙壁魚乾。” 唐 姚合 《武功縣中作》詩之二三:“掃舍驚巢燕,尋方落壁魚。”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衣魚》。
詞語分解
- 壁的解釋 壁 ì 牆:四壁。壁報。壁畫。壁挂。壁毯。壁櫥。壁燈。銅牆鐵壁。 指某些物體内部的表層:胃壁。腸壁。 陡削的山崖:峭壁。壁立。 軍營的圍牆:壁壘。堅壁清野。作壁上觀(坐觀雙方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 魚的解釋 魚 (魚) ú 脊椎動物的一類,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鱗和鳍,用鰓呼吸,冷血:魚蝦。魚蟲。魚網。魚躍。魚貫(像魚遊一樣先後相續)。魚雁(書信,信息)。魚米鄉。魚尾紋。魚目混珠。魚質龍文(喻虛有其表)。 姓
網絡擴展解釋
“壁魚”是漢語中對蠹蟲的一種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壁魚指衣物、書籍中常見的蛀蟲,學名為衣魚(Lepisma saccharina),屬于纓尾目昆蟲。其别稱包括白魚、蠹魚、蟫魚、蛃魚等,常見于陰暗潮濕環境中。
二、形态與習性
- 外形特征:體長約10毫米,銀灰色,體表覆蓋細小鱗片,尾部有三根長尾須。
- 食性危害:以紙張、衣物纖維、澱粉類物質(如漿糊)為食,對書籍、字畫、紡織品等有破壞性。
- 活動特點:喜黑暗潮濕環境,遇光迅速逃竄,唐代李遠《詠壁魚》描述其“透窗疑漏網,落硯似流泉”。
三、文學與曆史記載
- 唐代詩歌:杜甫《歸來》提及“散帙壁魚幹”,姚合《武功縣中作》有“尋方落壁魚”,均描寫其破壞書籍的特性。
- 藥典記載:《本草綱目》稱其有藥用價值,可治療小兒驚風、眼疾等症。
四、防治方法
保持環境幹燥通風,定期晾曬書籍衣物,使用樟腦丸或除濕劑,避免長期堆積舊物。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生物學分類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本草綱目》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壁魚》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壁魚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指一種生活在海岸邊的小魚。這種魚通常在潮汐退去時,黏附在岩石、海堤或其他建築物的牆壁上,所以得名。壁魚也被廣泛用于形容那些善于適應環境、粘着力強的人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壁的部首是土,拆分成“土”和“必”兩個部分。
- 魚的部首是魚,單獨構成一個部首。
壁的筆畫數為4畫,魚的筆畫數為8畫。
來源:
《壁魚》是由陳忠實編著的長篇小說的書名。這本小說以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為背景,描寫了一個中國海島的願望與現實、夢想與現實的沖突。
繁體:
《壁魚》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壁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壁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結構相似。
例句:
1. 在海邊的牆壁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壁魚。
2. 這個小說《壁魚》描述了一個漁民的艱難生活。
組詞:
壁壇、壁畫、壁壘、壁爐、壁虎
近義詞:
觀海、顧盼等。
反義詞:
離水、出水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