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雞的意思、裹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雞的解釋

東漢 徐稺 嘗為太尉 黃瓊 所辟,不就。及 瓊 卒歸葬, 稺 乃預炙雞一隻,“以一兩緜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負糧徒步徑至 瓊 墓前,以水沾絮使有酒氣,陳雞為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事見《後漢書·徐稺傳》。後遂用作吊祭友人的典故。 元 丁鶴年 《挽四明樂仲本先生》詩:“裹雞吾老矣,東望涕長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裹雞”是一個源自東漢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吊唁友人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典故來源
    出自《後漢書·徐稚傳》:東漢名士徐稺(徐稚)雖多次被征召為官,但均未赴任。當太尉黃瓊去世後,他提前烤制一隻雞,用浸泡過酒後又曬幹的棉絮包裹,帶着幹糧徒步至黃瓊墓前祭奠。他将棉絮沾水恢複酒氣,擺上米飯和雞作為祭品,哭祭後悄然離去,未留下姓名。這一行為成為悼念友人的典範。

  2. 詞義演變
    後世用“裹雞”代指對亡友的深切哀悼,常見于詩詞中。例如元代丁鶴年《挽四明樂仲本先生》詩雲:“裹雞吾老矣,東望涕長潸。”

  3. 注意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裹雞”有“掩蓋真相”的比喻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與典故原意無關,需謹慎區分。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使用該詞時,優先參考《後漢書》原始記載及權威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裹雞的意思

裹雞(guǒ jī)是一個中國方言詞語,主要在四川地區流行,意為烤雞。這種食物通常是将整隻雞用特殊的調料腌制後烘烤而成,口感酥脆,香氣撲鼻。

裹雞的部首和筆畫

裹雞的部首是衣部,筆畫數為17畫。

裹雞的來源

裹雞這個詞語的來源并不明确,據說最早起源于四川地區。烤雞在四川有悠久的曆史,而"裹"的意思是包裹,可能指的是将雞用調料包裹後烘烤的過程。隨着時間的推移,裹雞逐漸成為了四川地區的特色美食。

裹雞的繁體

裹雞的繁體字為「裹雞」。

裹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裹雞的古代漢字寫法的确切信息尚不清楚。因為裹雞這個詞語較新,可能沒有出現在古代漢字詞典中。

裹雞的例句

1. 我們去嘗嘗那家有名的裹雞吧,聽說味道很好。

2. 這家餐館的裹雞烤得非常香,一定要嘗一嘗。

裹雞的組詞

裹雞這個詞語本身是一個動詞短語,在組詞時一般不會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這是一個獨立的概念。

裹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裹雞的近義詞可以是烤雞、炭燒雞、烤翅等,反義詞可以是水煮雞、炖雞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