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耳闻目见 ”。 唐 孙揆 《灵应传》:“ 寳 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耳闻目览”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通过亲耳听到和亲眼看到的方式获取信息,强调直接感知的真实性。与“耳闻目见”“耳闻目睹”等词义相近。
2. 出处与典故
出自唐代孙揆的《灵应传》,原文为:“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描述主人公在经历奇异事件后,通过感官确认所见所闻的真实性。
3. 结构与用法
4. 近义词与辨析
常见近义词包括“耳闻目睹”“耳闻目击”等,均强调通过感官直接获取信息。细微差异在于“目览”更侧重广泛观察,而“目睹”侧重具体看见。
5. 示例与应用
例如:“他通过耳闻目览,最终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 该成语适用于强调信息获取的直接性和可靠性,常见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
耳闻目览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词语,它充满了想象力和魅力。这个词形容了一种通过听闻和亲眼目睹来获取信息的感觉,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浓厚的阅读和旅行的体验。
拆分部首和笔画:
耳字的部首是耳,它表示与听觉相关的意思;目字的部首是目,它表示与视觉相关的意思。
拆分耳字的笔画有四画,其中一画代表横画,三画代表竖画;拆分目字的笔画有五画,其中一画代表点画,四画代表横画。
来源:
耳闻目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出现在《离骚》这首古诗中,是屈原用来形容自己所见所闻的一段诗句。在这首诗中,屈原描绘了自己漫步山川河流之间的旅程,以及所见所闻带给他的启发和震撼。这段诗句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传颂,逐渐被引申为一个词语,用来形容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信息。
繁体:耳聞目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耳闻目览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差异。具体来说,耳字的上方会有一个象征耳膜的“耂”字,目字的上方会有两个垂直的横画,代表眉毛和眼睑。
例句:
他通过耳闻目览的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故事和传说。
组词:
耳闻目睹、耳闻目染、目观耳闻、耳闻不如目见
近义词:
耳聆目击、耳听目视、听闻目见
反义词:
耳塞目闭、耳不闻目不见、不闻不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