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受的意思、耳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受的解释

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谈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序》:“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倖其或成者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余所到必有日记,因 师丹 之老而善忘也。其耳受佳句,亦随记带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受”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表达,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听觉接受信息或知识,而非通过亲身实践或亲眼所见。以下是具体解析:

  1. 词义溯源

    根据《汉语大词典》,“耳受”最早见于《礼记·礼运》注疏,原指“以耳受之”,即通过听觉感知外界信息,与“目见”“身行”形成对比。该词强调信息的间接获取方式,常隐含“未经验证”的潜在含义。

  2. 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耳朵听到的;传闻”,如“耳受之学”指代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词性为动词时,可延伸为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如“耳受教言”。

  3. 语用特征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料库显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与“目见”“躬行”对举,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耳受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的表述,突显获取知识的层次差异。

  4. 近义辨析

    与“耳闻”相比,“耳受”更侧重信息的被动接收过程,隐含信息可能未被消化理解,如《朱子语类》中批评“耳受口传,漫浪诵读”的学习方式。

注:本文引证来源包括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等权威学术资源,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具体链接,读者可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查询相关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耳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与古典解释

  1. 字面与引申义
    该词由“耳”(耳朵)和“受”(接受)组成,字面指通过耳朵接收信息。在古籍中,常指得之传闻的话,强调信息未经直接验证。例如: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提到:“谈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强调学习应依靠亲眼所见而非传闻。
    • 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序》中写道:“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倖其或成者哉!”,批评仅凭听闻难以成就真才实学。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强调信息的间接性与不可靠性,与“眼学”(直接观察)形成对比,常见于劝诫类文本,提醒人们注重实证。

二、现代语境中的扩展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耳朵受到感染,比喻受不良影响”,可能源于对字面的形象化解读。但这种用法在古典文献中未见明确依据,或为口语中的比喻扩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耳受”的核心含义是通过听闻接受信息,尤指未经核实的传闻。使用时需注意古典文献中的警示意义,即对间接信息的审慎态度。若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颜氏家训》等经典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傲虐暴跌别悰濒河比周补花采攫残剩偿补朝车成千成万尺山寸水稠杂船子等列电钟缔素干才干云观音手桂折一枝活剧祸凶渐浸棘萝旧来军科道两衙门库储良嫔林垧六根清浄厘孳垄作芦中人迷亡陪情盆栽剽勇颇类凄凉调清翠琼酥桑野捎搭蜃云调侃儿跳萧佗城网膜畏天爱民卧牀挝筑於乎显録祆正小八件詨詨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