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侍郎。古代尚書稱卿,侍郎副之,故稱貳卿。 唐 劉禹錫 《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記》:“今天官貳卿 融 ,能嗣其耿光。” 宋 汪應辰 《新除吏部侍郎陳彌作辭免恩命不允诏》:“爰正貳卿之名,俾司銓筦之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劉小魯尚書》:“每遇其行法嚴刻,及刑辱建言者,輒苦口規之,遂大矛盾,滞 南京 貳卿,數年不遷。”
"貳卿"是古代官制術語,指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副長官職位。該詞由"貳"(副職)與"卿"(高級官員尊稱)組合而成,特指六部尚書的副手,即侍郎之職。《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貳卿,侍郎的别稱。尚書稱卿,侍郎次之,故稱貳卿。"這一稱謂最早可追溯至《周禮》确立的三公九卿制度框架,後經隋唐三省六部制發展成熟。
在具體職掌方面,貳卿作為尚書副貳,主要承擔三項職責:協助尚書處理日常政務;分管具體司務;在尚書缺位時代行職權。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唐朝六部各設侍郎二人,秩正四品下,分管不同司曹事務,形成"一尚書統二侍郎"的管理架構。
該稱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宋代《職官分紀》載明:"貳卿之號,特為侍郎美稱。"至明清時期,隨着内閣制确立,六部侍郎的實際地位有所下降,但"貳卿"仍作為雅稱沿用。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辨析:"今世稱侍郎為貳卿,沿唐宋舊制也。"
需要說明的是,"貳卿"與"亞卿"存在本質區别:《曆代職官表》指出"貳卿為副貳,亞卿乃序列次之",前者強調隸屬關系,後者側重品秩排序。這種區分在明代《吏部職掌》的官員铨選制度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貳卿”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貳卿”指侍郎一職。在古代官制中,尚書被稱為“卿”,而侍郎作為尚書的副手,因此被稱為“貳卿”(“貳”意為副職)。
官職地位
尚書在六部(如吏部、戶部等)中為部門長官,正職;侍郎則為副職,協助處理政務。例如唐代劉禹錫在《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記》中提到“天官貳卿融”,即指侍郎。
文獻記載
詞義演變
該詞主要用于唐、宋、明等時期的官方文書,明清後逐漸少用,但部分文獻(如明代《野獲編》)仍沿用。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官職制度,可參考《舊五代史》《山南西道記》等文獻。
半子北番碧玉花禅衆斥題刺目耽湎電教電泡定錢鼎軸二姚風向標俯偻噶布倫篙工給數拱高郭嘉拫治花筒渾天渾脫囊夾脊梁講帏兼屬角崩箕會疚慚居哀眷仗掠陣磷火鹿夢慮算麥金利山煤頭紙穆然叛衍前阃厹猶三材上半身山窮水絕折便宜逝魄蜀洛四海一家嗣胤送君千裡終須别松明炬襢衣圖件猥昵嗚恻吳富體巫術無骹尊撷子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