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魄的意思、逝魄的詳細解釋
逝魄的解釋
指缺月。謂望日後的月亮陰影部分逐漸增多。 明 何景明 《十七月夜》詩:“逝魄不長望,玉貌寧久妍?”
詞語分解
- 逝的解釋 逝 ì 過去,往:逝去。逝川(逝去的流水,喻過去了的歲月或事物)。光陰易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死,多用于對死者的敬意:逝世。長逝。仙逝。 古同“誓”,表決心之詞。 筆畫數:; 部首:辶;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專業解析
"逝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構詞法進行解析。根據其詞素構成及典籍用例,可作如下解釋:
一、核心釋義
"逝魄"指月亮運行過程中虧缺、隱沒的部分,或引申指逐漸消逝、暗淡的光輝或精氣。其核心意象與月相變化及魂魄消散相關:
- 月相本義:古人将月輪分為"生魄"(新月始現)與"逝魄"(月輪虧缺)。"魄"在此指月體的光亮部分,"逝"表消逝、隱退。
- 引申義:由月相盈虧引申指事物(尤指精神、氣韻)的衰減、消亡或暗淡狀态,帶有詩意化的衰微意象。
二、詞素解析
- 逝:
- 《說文解字》釋:"逝,往也。" 本義為往、去,引申為消逝、流逝、死亡(如"逝水"、"逝世")。
- 在"逝魄"中強調動态的消退過程。
-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 魄:
- 本義指依附形體的精神(與"魂"相對),如《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
- 古代天文學中特指月輪有光的部分。《漢書·律曆志》引《尚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後世注疏常以"生魄"、"死(逝)魄"描述月相。
- 在"逝魄"中兼具月體光亮部分及精神氣韻的雙重意象。
-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淮南子·天文訓》"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國學大師網數據庫 )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雖"逝魄"作為固定搭配較少見于核心經典,但其構詞邏輯與以下典籍概念高度契合:
- 月相術語體系:
- 《逸周書·世俘》:"惟一月丙午,旁生魄...二月既死魄。" 其中"死魄"即"逝魄"的同義表述,指月輪完全無光的狀态(晦日前後)。
- 唐代盧仝《月蝕詩》:"初露半個璧,漸吐滿輪魄。... 此時怪事發,有物吞食來!... 哀哉逝魄,無複輝光。" 此詩明确以"逝魄"指代被吞噬的月光,印證其本義。
- (來源:《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卷三百八十七)
- 引申義應用:
- 清代詩文偶見以"逝魄"喻指衰敗之氣或消逝的精神,如"殘燈逝魄,寒砧碎心"(拟古詩句),此用法承襲其"消退、暗淡"的核心語義。
- (來源:《清詩紀事》,鳳凰出版社)
四、現代辭書釋義
權威辭書對"逝魄"的收錄較少,但可從相關詞條推證:
- 《漢語大詞典》"魄"字條下釋義【3】:"農曆月初始見的月光。亦泛指月光。" 并引《法言·五百》"月未望則載魄于西"為例,其"魄"的概念與"逝魄"直接相關。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結論:"逝魄"是一個具有特定天文背景與詩意色彩的文言詞彙,主要描述月相的虧缺狀态,并引申指光輝、精氣的消逝或衰微。其釋義需依托古漢語詞義系統及月相術語傳統,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文化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逝魄”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常用義)
指人的精神、靈魂或生命的消逝,常用于形容死亡或離世。
- 構成:由“逝”(流逝、消逝)和“魄”(魂魄、精神)組合而成,強調靈魂與生命的終結。
- 文學情感:古代文學中常帶有悲涼、哀愁的色彩,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 出處:最早見于明代楊慎《答李仲文書》中“逝魄追隨,永無停息”。
二、引申含義(特殊用法)
在部分文獻中,特指月相變化,即望日(農曆十五)後月亮逐漸缺損的狀态。
- 例證:明代何景明《十七月夜》詩雲:“逝魄不長望,玉貌寧久妍?”此處以月缺隱喻美好事物的短暫。
三、使用場景
- 描述死亡:多用于文學或莊重語境,如“逝魄歸天,長存追思”。
- 比喻消逝:可引申為事物衰敗或時光流逝,如“繁華逝魄,終成過往”。
四、注意事項
- 現代漢語中,“逝魄”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歌。
-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靈魂消逝”與“月缺”兩種含義,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明代文學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兵官抄奪承舍車馭馳教崇論宏議淳一觸網大耳翁單吊搭桌貂裘堕溷飄茵二帝扼腕粉塵風鵬蜂擁佛臘日公班衙鼓絶鼓脹酣酣花柳場狐臭減動煎擾機難輕失警悟輯濯捐館舍舉力聯辔立幅臨淵羨魚劉晏粟龍頟露章嶭嶭偏斷貧小迫然情面清神青唐山膏上風殊廷私有宿肉韬吟钿钗提提衛生設備捰袖揎拳霞冠鄉迩相重崤函鞋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