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蕩的意思、平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蕩的解釋

見“ 平蕩 ”。


亦作“ 平盪 ”。掃蕩平定。《後漢書·梁統傳》:“ 高帝 受命誅暴,平蕩天下,約令定律,誠得其宜。” 南朝 宋 鮑照 《建除》詩:“危亂悉平蕩,萬裡置關梁。” 唐 康骈 《劇談錄·裴晉公天津橋遇老人》:“臣請以一詔追兵,可以平蕩妖孽。” 唐 杜牧 《感懷》詩:“勃雲走轟霆, 河南 一平盪。”《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取來年渡河,先斬 朱玫 李昌符 ,然後平盪 朱溫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掃蕩平定,多用于描述通過武力或強力手段清除動亂、恢複秩序。例如《後漢書·梁統傳》中“平蕩天下”即指平定天下紛争。

二、引申含義

亦可表示平穩安定的狀态,由“平”(平穩)與“蕩”(波動)組合而成,形容事物無起伏波動。如形容社會安定或心境平和,如“經濟平蕩發展”。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軍事: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的平定行動,如“平蕩妖孽”(唐代康骈《劇談錄》)。
  2. 社會狀态:形容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穩定,如“危亂悉平蕩”(南朝鮑照詩句)。
  3. 個人心境:指情緒無劇烈波動,如“心境平蕩”。

四、字形與結構

五、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後頻繁出現在唐代詩文(如杜牧、鮑照作品)中,兼具軍事與抽象平穩的雙重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平蕩》這個詞指的是平靜穩定,沒有波瀾和動蕩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平蕩》這個詞由“立”字旁和“艸”字旁組成。

其中,“立”字旁是部首,表示直立的意思。

“艸”字旁是立體的草字頭,表示草地的植物。

拆分後,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

《平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乾卦”。其中,“乾”意為堅,穩,乃天地之氣合之而成的狀态;“卦”指的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代表八卦之一。整個“乾卦”表示天地的初始穩定狀态。

繁體:

《平蕩》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平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以篆書為代表的古文字體系下,寫作「平蕩」。篆書是中國古代印章上所刻的字體,具有方正、肅穆的特點。

例句:

1.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平蕩的環境。

2. 内心平蕩,才能更好地面對挑戰。

組詞:

1. 平靜:形容沒有波瀾的狀态。

2. 蕩漾:形容水面波浪擴散開去的動态。

3. 平穩:形容沒有變動的安定狀态。

4. 蕩然無存:形容徹底消失,毫無痕迹。

近義詞:

1. 平和:形容和緩平靜,沒有沖突。

2. 安甯:形容沒有煩惱和紛争。

3. 靜谧:形容寂靜和安靜,沒有聲響。

反義詞:

1. 動蕩:與平蕩相對,形容動亂、混亂。

2. 波瀾:與平靜相對,形容起伏、波動。

3. 紊亂:與平穩相對,形容無秩序、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