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平蕩 ”。
亦作“ 平盪 ”。掃蕩平定。《後漢書·梁統傳》:“ 高帝 受命誅暴,平蕩天下,約令定律,誠得其宜。” 南朝 宋 鮑照 《建除》詩:“危亂悉平蕩,萬裡置關梁。” 唐 康骈 《劇談錄·裴晉公天津橋遇老人》:“臣請以一詔追兵,可以平蕩妖孽。” 唐 杜牧 《感懷》詩:“勃雲走轟霆, 河南 一平盪。”《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取來年渡河,先斬 朱玫 李昌符 ,然後平盪 朱溫 。”
"平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平定掃除、徹底清除,常用于描述對動亂、叛亂或敵對勢力的武力征服與肅清。以下從詞典釋義、構成分析和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說明:
基本含義
"平蕩"指通過武力或其他手段徹底平定禍亂、掃蕩敵人,強調行動的結果是使動蕩局面恢複穩定。
例證:
"平蕩寇亂,恢複疆土。"(《漢語大詞典》)
詞義構成分析
二字結合強化了徹底鏟除、恢複秩序的語義。
古代軍事語境
《後漢書·耿弇傳》記載東漢将領耿弇征戰:
"弇凡所平蕩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此例中"平蕩"指武力攻克并收複城池,凸顯軍事征服的徹底性。
描述肅清叛亂
《晉書·宣帝紀》載司馬懿讨伐公孫淵:
"今遼東叛逆,實為國家之害,宜速平蕩,以安邊隅。"
此處強調平定叛亂以穩固邊疆的行動目标。
現代漢語中,"平蕩"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書面語,保留"徹底清除"的核心義,如:
其語義側重系統性、全面性的肅清行動,區别于局部鎮壓(如"平定")。
釋"平蕩"為"平定掃蕩",引《後漢書》用例。
釋義"平定清除",引《晉書》文獻。
收錄"平蕩"詞條,提供古籍書證及拼音标注。
"平蕩"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動詞,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核心始終指向以強力手段徹底終結動蕩、恢複秩序。
“平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掃蕩平定,多用于描述通過武力或強力手段清除動亂、恢複秩序。例如《後漢書·梁統傳》中“平蕩天下”即指平定天下紛争。
亦可表示平穩安定的狀态,由“平”(平穩)與“蕩”(波動)組合而成,形容事物無起伏波動。如形容社會安定或心境平和,如“經濟平蕩發展”。
最早見于《後漢書》,後頻繁出現在唐代詩文(如杜牧、鮑照作品)中,兼具軍事與抽象平穩的雙重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熬心費力倍祿邊部冰封不諱之路抄虜車帷賜用彈鑷丁栎斷頭台風風傻傻風閘含怨好像何遽話論黃甘甘化身呼喚緘音教導有方機捩警饬拘文開幕款兵牢禀栗冽龍蛟隴嵸孟青棒民用撚指陪送披帶錢帖峭危袷袢榷易麴君染指仁勇散脈社倉射獵勝絶升望深蕪世谛時運順款庶女說理文恬娛汪芒黠骜蝦虎鄉語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