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朴遫”。1.丛木、小树。《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毛 传:“朴樕,小木也。” 唐 刘禹锡 《琴曲歌辞·习鸢操》:“朴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 明 何景明 《栖凤亭》诗:“忆昨路经岭徼来,佳植全稀多朴遬。”
(2).喻浅陋、平庸。亦用为谦词。 唐 杜牧 《贺平党项表》:“臣僻左小郡,朴樕散材,空过流年,徒生圣代。” 章炳麟 《秦献记》:“ 青臣 朴樕,不足齿。”
(3).蓬勃茂盛貌。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至 儋耳 ,见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樕丛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槲实》:“朴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芃芃故也。”
(4).犹朴素。 明 高攀龙 《家谱·内传》:“ 高 氏自 黄巖公 以前,朴遬农家,不习文采,殆有传之隐懿乎?”
“朴樕”是一个汉语联绵词,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来源解析如下:
短小与丛生
汉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以“短小”释之,《尔雅·释木》邢昺疏则强调“丛生”特性,体现其形态的双重特点。
喻浅陋平庸
唐代起被引申为谦辞或形容平庸。如杜牧《贺平党项表》自称“朴樕散材”,章炳麟《秦献记》贬斥“青臣朴樕”,均借植物特性暗喻人或事物的普通。
蓬勃茂盛
宋明文献中亦表繁茂,如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见“朴樕丛生”之花,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婆娑蓬然”描述其枝叶丰茂之态。
“朴樕”从具体植物衍生出抽象比喻,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隐喻,展现了汉语词汇的多维演化。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如《诗经》中为实指,后世文学则多用于象征。
《朴樕》(pǔ suō)是一个汉字词语,它表示质朴、真实、纯粹的意思。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言行举止或艺术作品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康熙字典》,《朴樕》的部首是“木”(mù),由两部分构成。“朴”字部首是“木”,它表示木材、森林、树木等意思;而“樕”则是“樗”(chū)的异体字,它表示一种珍贵的树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朴樕》总共有11个笔画,其中“朴”有6个笔画,而“樕”有5个笔画。
《朴樕》一词的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鲁颂》中,其中包括了“朴樕”这个词语。这个词在古代的用法中表示诚实、坦率和质朴。
至于繁体字形式,我们可以使用“樸樕”来表示《朴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朴樕的“樕”字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朴”字不变,而“樕”字的上半部分分别写作“木”(部首)或者“口”,下半部分则分别写作“虍”(hū)或者“日”。
以下是几个使用《朴樕》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朴樕》相关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