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時 高麗 鑄造的錢币。《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崇寧 後,始學鼓鑄,有‘海東通寶’、‘重寶’、‘三韓通寶’三種錢,然其俗不便也。”
關于“海東通寶”的詳細解釋如下:
“海東通寶”是朝鮮高麗王朝鑄造的古代錢币之一,主要用于市場流通和賞賜朝臣。其名稱中的“海東”意指高麗位于黃海以東的地理位置。
據《宋史》記載,高麗王朝在宋徽宗崇甯年間(公元1102年)開始學習中原鼓鑄技術,并發行了包括“海東通寶”在内的三種錢币(另兩種為“重寶”和“三韓通寶”)。這标志着高麗貨币制度的轉型。
盡管鑄造量較大,但受限于當時高麗民間以物易物的習俗,實際流通範圍有限。現存世量較多,是研究東亞貨币史的重要實物。
目前該錢币在收藏市場仍較常見,不同書體版本的價值差異顯著,篆書版因藝術性高更受青睐。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史料及錢币研究資料,如需更詳細文獻記載可參考《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海東通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币,是民間流通的貨币通稱。通常指的是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在海東地區(今屬青海省)發行的貨币。
《海東通寶》的拆分部首是 "日",它的筆畫數是4畫。
《海東通寶》這個詞來源于清朝乾隆年間在海東地區的貨币發行。作為一種流通貨币,它在海東地區發揮了經濟交流和貿易便利的作用。
《海東通寶》的繁體字為 "海東通寶"。
古時候《海東通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通常寫作 "海東通寳"。
1. 收藏家珍藏了一枚珍貴的《海東通寶》銅币。
2. 這枚《海東通寶》在古代的交易中起到了重要的貨币作用。
1. 海東:指青海省地區。
2. 通寶:指流通的貨币。
1. 日寶
2. 當代通寶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