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海東通寶的意思、海東通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海東通寶的解釋

宋 時 高麗 鑄造的錢币。《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崇寧 後,始學鼓鑄,有‘海東通寶’、‘重寶’、‘三韓通寶’三種錢,然其俗不便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海東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币研究中的重要術語,特指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時期(約公元998年)鑄造的首批法定銅錢。其名稱與形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與曆史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礎釋義

海東通寶(Hǎidōng Tōngbǎo)


二、曆史背景與權威考據

  1. 鑄造時間與目的

    據《高麗史》記載,成宗王治于公元998年(北宋鹹平元年)始鑄“海東通寶”,旨在統一貨币制度,促進貿易。其形制、銘文均模仿唐代“開元通寶”,反映中原文化對東亞的深遠影響。

  2. 形制特征

    直徑約2.4厘米,重3.5克左右,青銅材質。正面鑄楷書“海東通寳”四字(“寳”為“寶”的異體),旋讀(上→右→下→左);背面多無文,少數鑄星月紋。

  3. 曆史地位

    作為朝鮮貨币史的裡程碑,其發行标志着半島脫離“實物貨币時代”,進入金屬鑄币時期。但因高麗民衆慣用米布交易,流通範圍有限,後逐漸被“三韓通寶”等替代。


三、文化内涵與詞源延伸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高麗史·食貨志》(朝鮮王朝官修正史)

    原始記載鑄造背景與政策意圖。

  2. 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分析海東通寶與唐宋錢制的關聯性(第3章第4節)。

  3.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高麗錢币圖錄》

    收錄實物拓片及考古檢測數據。

  4. 《東亞錢志》(丁福保編)

    詳考海東通寶版别與真僞鑒别特征。


五、現代研究意義

海東通寶不僅是經濟史實物,更是中韓文化交流的見證。其存世稀少(多出土于朝鮮半島及中國遼東),成為收藏界珍品。研究該錢币對理解東亞貨币體系演變、漢字傳播路徑及古代邊疆政策具有關鍵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海東通寶”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海東通寶”是朝鮮高麗王朝鑄造的古代錢币之一,主要用于市場流通和賞賜朝臣。其名稱中的“海東”意指高麗位于黃海以東的地理位置。

二、曆史背景與鑄造時間

據《宋史》記載,高麗王朝在宋徽宗崇甯年間(公元1102年)開始學習中原鼓鑄技術,并發行了包括“海東通寶”在内的三種錢币(另兩種為“重寶”和“三韓通寶”)。這标志着高麗貨币制度的轉型。

三、錢币特征

  1. 形制:仿照宋朝錢币樣式,面文有篆、隸、真、行四種書體,其中篆書最為精美。
  2. 版式:多為旋讀(文字環繞方孔排列),少量為直讀(上下右左順序)。
  3. 規格:重量約2.6-3.2克,光背無紋飾,鑄造工藝較統一。

四、流通與文化意義

盡管鑄造量較大,但受限于當時高麗民間以物易物的習俗,實際流通範圍有限。現存世量較多,是研究東亞貨币史的重要實物。

五、現存情況

目前該錢币在收藏市場仍較常見,不同書體版本的價值差異顯著,篆書版因藝術性高更受青睐。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史料及錢币研究資料,如需更詳細文獻記載可參考《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别人正在浏覽...

暗輪寶阙碧簡秉操伯高參考讀物岔兒辰告出句麤虜攧竹東方千騎鬌翦峨巍轓騑飛饷風駝分扣艮峯鈎深廣土衆民寒竹候劄歡呼雀躍穢行腳傭焦憂靜曲開通元寶恇桡離本趣末六押戾種淪失鹿田鹿铤率馬以骥免梏末科膀胱辟道溥澍锵如青坻七夕啓攢勸譬屈戍三包社會賢達神醉心往歎憤糖廠陶鈞天才論寤合無何鄉下場頭相戞香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