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剝的意思、剽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剝的解釋

(1).攻擊;批駁。《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唐 李翺 《祭韓吏部文》:“ 建武 以還,文卑質喪,氣萎體敗,剽剝不讓。”

(2).擊殺。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 平 乘馬即入賊軍中,從者不得入,皆見剽剝, 信 獨脫歸。”

(3).削除。 宋 葉適 《彭子複墓志銘》:“昔之宿聞腐見皆已遯散剽剝,奇論新説忽焉交列橫布。” 明 張居正 《劉堯溪七十壽序》:“ 劉子 之學,務在剽剝枝葉,歸究本實,不儕於俗,而求當於古。”

(4).抄襲竊取。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時禁 元祐 學術甚厲,而以剽剝頽闒熟爛為文。”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篇上》:“著書之道在于忠,不忠則剽剝欺謾之弊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剽剝”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攻擊、批駁
    指用言論或文字激烈批判他人觀點。例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提到莊子“剽剝儒、墨”,即抨擊儒家和墨家學說。唐代李翺在《祭韓吏部文》中亦用此義,形容文風衰敗時的互相攻讦。

  2. 擊殺
    強調暴力行為中的緻命攻擊。如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戰場中“皆見剽剝”,指士兵遭殺害。

  3. 削除、去除
    引申為對事物核心的提煉,如明代張居正形容學問需“剽剝枝葉,歸究本實”,即去除冗餘、追求本質。

  4. 抄襲竊取(争議義)
    部分辭典(如漢典)提及此義項,但古籍用例較少,可能為後世引申義。

使用特點: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獲取更精準的語境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剽剝

剽剝(piāo b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剽”和“剝”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剽”字,為一個由“刂”部和“票”聲部組成的字。它的部首是刂,總共有11個筆畫。

“剝”字,為一個由“刂”部和“步”聲部組成的字。它的部首也是刂,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剽剝”一詞最早出現在《齊諧》這本書中,意為奪取或侵占他人財物。它形容的是一種不正當的手段,常常與貪婪、欺騙等意義聯繫在一起。

繁體

“剽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剽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剽的初始形态是“勺”,而剝的初始形态是“皮”。隨着時代的變遷,漢字的形态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例句

1. 他以剽剝他人為樂。

2. 這些犯罪分子一直在進行剽剝活動。

組詞

剽奪、剽竊、剽悍、剝奪、剝皮、剝落。

近義詞

掠奪、搶劫、劫掠。

反義詞

贈與、施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