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姓
複姓。出 鮮卑 族。《通志·氏族五》:“ 慕容 氏, 高辛 少子,居東北夷。後徙 遼西 ,號 鮮卑 ……至 涉歸 為 鮮卑 單于,自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或雲:‘冠步搖,音訛為慕容。’”參閱《三國志·魏志·鮮卑傳》、《晉書·慕容廆載記》。
“慕容”一詞的解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複姓來源
“慕容”是中國古代複姓,主要源自鮮卑族部落名稱。據《漢典》等資料記載,該姓氏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鮮卑族首領因居慕容寺(地名)而得姓。例如,十六國時期後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即為此姓的典型代表。
少數民族與漢姓融合
部分曆史記載提到“慕容”可能兼有漢姓來源。如傳說黃帝後代“封”取此姓以表達對天地自然的崇敬(“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但這一說法權威性較低,且多見于民間考據。
作為普通詞語的争議
有資料将“慕容”解釋為成語,表示“敬慕、欽佩之情”(如),但此用法在主流詞典和權威文獻中未被收錄,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現代使用示例
該姓氏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常出現,如席慕容的詩句和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慕容複家族。
“慕容”的核心含義是曆史悠久的複姓,起源于鮮卑族,兼具民族文化融合特征。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家族源流,建議參考《通志·氏族略》等古籍。
慕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一”、“心”、“⺍”三個部首組成,共計11畫,讀音為“mù róng”。它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通常以繁體形式「慕容」存在。
慕容一詞常作為人名出現,源自于中國曆史上的北燕國的建立者慕容廆。根據曆史記載,慕容廆在公元384年建立了北燕國,自此以後慕容就成為了一個姓氏。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慕容一詞的寫法并沒有固定的規範,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進行書寫。
他是慕容家的後裔。
慕容公戰功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嘉獎。
1. 組詞:慕容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短語或詞組,如慕容天下、慕容無敵等。
2. 近義詞:近義詞包括“懷念”、“思念”等,都指對某人或某事有深深的思慕之情。
慕容的反義詞可以是“厭惡”、“蔑視”等,表示對某人或某事完全不感興趣或抱有否定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