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one thing and neglect another;emphasize one thing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因过于重视几件事情中的某一件而忽视、荒废其它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不可偏废
(1).举此而遗彼,重视某人、某事、某物而忽视其他人和事物。《三国志·蜀志·杨仪传》:“ 亮 深惜 仪 之才干,凭 魏延 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宋 司马光 《策问十道》之七:“夫礼与刑,先王所以治羣臣万民,不可斯须偏废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 徐特立 《五四运动和知识分子改造》:“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不可偏废。”
(2).指半身不遂。 宋 李纲 《桂州答吴元中书》:“譬犹再中风者,遇良医犹不免有偏废之患;医非其人,未可知也。”《医宗金鉴·中风总括·大秦艽汤》:“虚中络、喎斜、偏废,减参珍。”注:“偏废,谓半身不遂也。”
“偏废”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偏重某方面而废弃另一方”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体现为对事物均衡性的破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权威解释,“偏废”指“重视某件事情而忽视另一件应当同时进行的事”,强调对整体性关系的割裂。该词的词源可追溯至南朝文献,《宋书·武帝纪》中“文武兼用,未可偏废”便揭示了其古汉语中“片面舍弃”的用法演变。
在具体语境中,“偏废”多用于教育、管理、文化等领域,例如:“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不可偏废”(《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刊),此处凸显了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该词常与否定词“不可”“不能”搭配,构成“不可偏废”的固定短语,体现对双向平衡的强制性要求。
与近义词“偏颇”相比,“偏废”更强调行为结果上的实质性缺失,而“偏颇”侧重态度倾向的不公正性。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注明,该词在古汉语中存在使动用法,如“偏废其一”,这种语法特征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弱化。
“偏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偏废(拼音:piān fèi)指在应当兼顾的多个方面中,因过于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废弃其他方面。例如:
现代常用义
强调在必须兼顾的多个事物中,不能片面侧重。常见于教育、管理等领域,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
古义与医学含义
古代文献中,“偏废”也指“半身不遂”,如宋代李纲提到的中风后遗症。
该词在历史典籍中多次出现,如《三国志》提到诸葛亮对人才的平衡使用,司马光强调礼与刑的并重。
总结来说,“偏废”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强调平衡的重要性,避免片面侧重。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等来源。
暗头里本来逼接不肯不自喜采拔朝带筹议垂祜春黛聪慜打灯虎大役顿躄放逸副词弓藏共同顾己呵痒嗬唷厚谊皇涧火角渐摩桀俊急干祭蜡进货禁麛卵开疆拓土口音鲙盘苦草昆竹蛞蛞老态莲菜连姻梨栗林衣六陈铺眉开眼笑梅圃明日谋言黏黐佞巧旁坐平民百姓浅戆乾浄利落圊桶秋播释米受土双蛇骰儿图轴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