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
“偏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片面而杂乱,不全面也不纯正,多用于形容观点、理论或事物的不完善性。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片面性
指见解或理论只侧重于某一方面,未能全面把握整体。例如在学术讨论中,若只强调单一因素而忽略其他关联要素,可称为“立论偏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1卷第128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参考链接:《汉语大词典》"偏驳"条目
驳杂不纯
强调内容混杂、缺乏统一性或纯粹性。如思想体系若融合了相互矛盾的学说而未加整合,则显“偏驳”。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92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语源:
“偏”本义为“不正、倾斜”,“驳”指“马毛色不纯”,引申为“混杂”。二者合成后,强化了“不中正、不纯粹”的语义。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第321页,中华书局,2000年。
典型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及学术批评,如:
“其说虽新,然考据偏驳,未足为信。”
(观点虽新颖,但论证片面杂乱,不足采信。)
词汇 | 侧重差异 | 示例 |
---|---|---|
偏驳 | 兼具“片面”与“杂乱”双重含义 | 理论架构偏驳,逻辑混乱 |
偏颇 | 仅强调不公正、不中立 | 评价有失偏颇 |
芜杂 | 侧重杂乱无章,不强调片面性 | 史料芜杂,需整理 |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若夫杂家者流……非特主一家,故其书往往偏驳。”
(杂家学派不专主某一学说,因此著作常显片面杂乱。)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文史通义·内篇》卷三。
现代语言学应用:
在语言规范研究中,过度依赖方言例证而忽视通语体系,易被指为“方法偏驳”。
来源:吕叔湘《语文常谈》第5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该词属书面语,常见于学术评论、文化批评领域,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其贬义色彩,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片面性”或“驳杂性”的表现。
(注:部分古籍原文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现代出版物链接以出版社官方信息页为准。)
“偏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piān bó,其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综合了多个文献来源的释义:
不周遍(指范围局限)
指事物或观点片面、不全面,无法涵盖整体。例如:
不纯正(指偏离正道)
形容思想、言论或行为偏离正确准则,违背真理。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文语境,可查阅《说苑》《文心雕龙》等原著。
傍亮儿本基秉成並世博学多识惨鸷刻覈常均乘潮称説赤黄喘呼蹙毬断流芳魂犯事飞鸿印雪抚顺市桂殿兰宫洪德鸿章钜字鸿重怀妊华盛火捻,火捻儿降香焦情家主婆街禁吉圭经涂禁苑积资骏猛赉给来禽列曹铝矿履霜操茂识汽锅蛩駏毡酋帅仁圣入席三寸黄甘三十六天罡三邪折捶书辞数贫嘴肃白滩頭町畦吞凤拖涎蔿敖文堂无尽藏宵旰图治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