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衆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将蕰。蕰蓄,民将生心。生心,同求将合。君必悔之!”
“蕰蓄”是一個古典文獻中使用的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wēn xù,意為“積聚”,尤其指情緒或事物逐漸積累的狀态。
出處與語境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衆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将蕰。蕰蓄,民将生心。”此處指民衆的憤怒若長期積聚不疏導,會導緻民心背離,甚至引發聯合反抗。
用法特點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描述負面情緒或矛盾的積累,隱含因處理不當而可能引發後果的意味。
相關詞彙
近義詞可參考“積蓄”“積累”,反義詞如“消散”“疏解”。具體近反義詞可通過工具進一步查詢。
如需更詳細解析,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蕰蓄(yūn xù)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寄養、養育。通常指人們将幼兒或動物帶到某個地方,進行飼養或教育的行為。
蕰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4;蓄的部首也是艸,它的總筆畫數為16。
蕰蓄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漢字中具有繁體形式。蕰的繁體為蘊,蓄的繁體為畜。
在古時候,蕰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是由“屯”和“艸”組合而成;蓄的古代寫法包含三個部分,由艸、貝和一隻羊組成。
1. 他們将孩子送到農村的親戚家中蕰蓄。
2. 這個動物收到了精心的蕰蓄,倍感關愛。
蕰蓄能夠與其他詞組成一系列相關詞語,例如:
1. 蕰蓄基地
2. 蕰蓄計劃
3. 蕰蓄中心
近義詞:寄養、寄存、撫養
反義詞:解除、釋放、放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