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短鞭。 宋 蘇轼 《兩橋·西新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蕭然無尺箠,欲構飛空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
2.謂嚴刑峻罰。 明 高攀龍 《<嵩台集>後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肅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肅然而不敢犯之心,豈得之尺箠間哉?”
3.比喻禦事的權力。 宋 蘇轼 《送周朝議守漢州》詩:“莫輕 龔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數兵力。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苟能順其勢,雖尺箠可以夷之,而況 靈武 之衆乎!”
尺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深度的複合詞,由“尺”與“箠”兩部分構成。
詞義解析:
合稱“尺箠”,字面意為“短鞭”,實際多用于比喻“短小的刑具”或“威懾手段”,強調以輕刑施威的意象。
曆史語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王莽傳》載“以尺箠驅策群臣”,指用嚴刑峻法控制臣民;宋代蘇轼《策别》中“尺箠之威,足以制千裡”,則借短鞭喻指以微力控大局的治理策略。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尺箠”可引申為“有限卻有效的手段”,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例如“以文化為尺箠,教化民心”等表述,突顯其象征性功能。
權威來源參考:
詞義考據可參《漢語大詞典》(第2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其對“尺”“箠”的形音義演變均有詳述。
用戶查詢的“尺箠”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一、可能為“尺蹏”的筆誤 “尺蹏”讀作chǐ tí,源自古代造紙術語:
二、可能為“尺蠖”的誤寫 若指昆蟲名稱,則應為“尺蠖”:
建議:該詞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注:當前權威漢語詞典及學術資料中均未收錄“尺箠”詞條)
弁辰賓敬博蕩撥鋪布被采集財訾叱駡出丞骢馬客大舍大中型遞次臷國法蘭翻駡風鸢邗溟合祀虎媒火鉛交縛攪渾解棼蹐蹐荊轲就道久滞鋸欘窋窡赉賜攬抱令草冕服民煩彌旬納國暖霧平易近人清杯羣厲賽答水霸說到家私譴私淑艾蒜苔天氣圖蹄閒三尋通規銅鐎塗轍晚夜伍百五禁鄉帳西點系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