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撫愛。嘔,通“ 煦 ”。《淮南子·俶真訓》:“今夫積惠重厚,累愛襲恩,以聲華嘔符嫗掩萬民百姓,使知之訢訢然人樂其性者,仁也。”符,一本作“ 苻 ”。
“嘔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嘔符”意為撫愛、關懷。其中“嘔”為通假字,通“煦”(xù),指溫暖、呵護;“符”則與“苻”相通,在此處表示情感傳遞的載體或方式。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俶真訓》:“以聲華嘔符嫗掩萬民百姓”,描述通過聲譽和仁愛來撫育百姓,體現古代對“仁政”的推崇。
用法特點
屬于文言文中的複合動詞,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長輩對民衆、晚輩的慈愛行為,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建議結合《淮南子》原文語境進一步理解其文化内涵。如需完整文獻分析,可參考的引文。
嘔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通過吐出口中内容來以符水災、祛除疾病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豆,部首位置為左右結構,豆是右部,口是左部。它的筆畫數目為8畫。
《說文解字》是對漢字的最早記錄,但沒有明确記錄到嘔符這個詞。在古代,人們通過吐出嘴裡的物質來辟除邪氣,這個行為被稱為嘔符。
在繁體字中,嘔符的寫法為嘔符。
古代漢字嘔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字形發生了一些改變。具體而言,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嘔符的嘴部分畫得更加彎曲,更像是一張大嘴,以示吐出物質的意思。
1. 陳老太太生了一場大病,為了祛除身上的疾病,她找了一位道士,進行了一次嘔符儀式。
2. 據說,過去的人們在遇到水災時會進行嘔符,以祈求水災的消散。
嘔吐、符咒、水災、祛除、儀式
嘔吐、吐瀉、嘔心瀝血
忍住、不吐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