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凍裂手上皮膚。龜,通“ 皸 ”。《莊子·逍遙遊》:“ 宋 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郭慶藩 集釋引 李桢 曰:“龜手,《釋文》雲:‘ 徐 舉倫反’,蓋以龜為皸之叚借。” 明 袁宏道 《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詩》之二:“龜手衣猶在,齊眉案尚溫。” 景耀月 《讀史感言》詩:“ 吳 越 不習師,空善不龜手。”
“龜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本義:多用于描述皮膚凍裂的生理現象,如古籍文獻或醫學讨論。
例:明·袁宏道《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詩》:“龜手衣猶在,齊眉案尚溫。”
引申義:常見于口語或網絡語境中,帶有調侃或批評某人效率低下的意味。
例:“他做事龜手,半天才完成一個小任務。”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中的詳細注解。
《龜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拖拖拉拉的樣子”,形容做事慢吞吞,拖泥帶水。
《龜手》的部首為“龍”,共有12畫。
《龜手》一詞最早出現在《孔雀東南飛·麒麟社意鈔》中,作家沈周用此詞來描繪某些人的動作遲緩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常見的形容詞。
《龜手》的繁體字為「龜手」。
在古代,龜的字形形象描繪了龜的背殼和四足,手字形則描繪了手掌和手指。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龜手」。
他做事總是如龜手一樣,拖拉了很久才能完成。
龜毛、龜速、龜縮、龜負、龜蓍
遲緩、慢吞吞、拖泥帶水
迅速、快捷、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