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恤的意思、安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恤的解釋

見“ 安恤 ”。


亦作“ 安卹 ”。安撫體恤。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上則忠告陛下,量作處分;下則彌縫事體,安恤人言。”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已擾者固宜安卹,未擾者尤宜隄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恤(ān x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人文關懷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安撫體恤,強調通過關懷與照顧使人或群體獲得安定與慰藉。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結構拆解

  1. 安:本義為“穩定、平靜”,引申為“使安定、撫慰”。《說文解字》釋:“安,靜也”,體現消除動蕩、恢複秩序的動作。
  2. 恤:本義為“憂慮”,後衍生為“憐憫、救濟”。《玉篇》注:“恤,憂也,救也”,含主動關懷與援助之意。

    二字結合構成“通過體察疾苦以平息不安”的治理理念,多見于古代政論與民生語境。


二、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12頁:

安恤

動詞。安撫體恤,尤指上位者對弱勢者的關懷。

例:《後漢書·桓帝紀》:“遣使安恤流民,督課農桑。”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頁進一步補充:

強調以行動落實關懷,如減免賦稅、赈濟災荒等具體措施,超越單純的情感慰藉。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治國安民

    《尚書·康诰》:“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孔穎達疏:“當用安民為政”,體現“安恤”為執政根基 。

  2. 赈災實踐

    宋代朱熹《奏救荒事宜狀》:“州縣官須親至鄉村,安恤饑馑,不可但委吏胥”,凸顯實地撫慰的必要性 。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方向 語境差異
撫恤 物質補償(如撫恤金) 多用于善後事務
慰藉 心理安撫 個體情感層面
安恤 物質+精神雙重關懷 系統性社會救助行動

五、現代適用性延伸

雖屬文言詞彙,但“安恤”精神融入當代政策:


例句:

地方政府須安恤受災群衆,确保居所、飲食、醫療三保障。——《現代漢語應用範例辭典》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辭書與學術著作,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安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安恤”指安撫體恤,強調對他人處境的理解與關懷,常用于描述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寬慰行為。該詞可寫作“安卹”,屬于同義異形詞。

二、詞素解析

三、曆史用例

  1.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提到“安恤人言”,指平息輿論并體察民情。
  2. 清代:魏源《聖武記》記載“安卹已擾者”,指對受戰亂影響的民衆進行安撫救濟。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曆史文獻、政策文書等,體現對弱勢群體或受創者的關懷,例如:“政府安恤災民,發放物資以穩定民心”。

五、近義詞


提示:若需更多文獻例證或語義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政論類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半邊人邦儲邦祯闆藍報伏貝帶便地筆句蟬聯蠶緒淳精麤浮村社長誕鋪丹朱得休便休隄岸噸位幹劇沽恩壕塹橫財還鄉晝錦江波焦明焦思苦慮極妙禁耕鯨鯢謹衛急人鹫峯聚衆龍工衣龍門筆沒準溟島迷骛蜜語虐暑濆發皤蒿牽衣伽尼棋客青荇犬吠之警榮踐山栗勝卻殊隱四六風私問調撥價格提制同恩生魏國山河穩善烏輪無恙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