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鯨鯢的意思、鯨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鯨鯢的解釋

1.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唐 盧綸 《奉陪渾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詩:“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一折:“想鸞鶴隻在秋江上,似鲸鯢吸盡銀河浪。” 明 李夢陽 《鄱陽湖十六韻》:“力屈鲸鯢仆,聲回雁鶩呼。”

2.比喻兇惡的敵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為大戮。” 杜預 注:“鲸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晉書·愍帝紀》:“掃除鲸鯢,奉迎梓宮。”《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魚,鈎網所不能制,以此敵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攬權,賣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為 《遣人入北尋幼博墓攜骸南歸》詩:“鲸鯢橫波斜日曛,誓起義師救聖君。”

3.借指海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迹》:“海中盜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掃蕩鲸鯢,肅清海甸,總是大快事,不必計較功伐。”

4.比喻無辜被殺之人。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妻子無辜,并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貶永州司馬》:“﹝家屬﹞適遭蜂蠆,并為鲸鯢。” 章炳麟 《讨滿洲檄》:“ 漢 民無罪,盡為鲸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鯨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鯨鯢原指鲸類動物,其中“鯨”為雄性鲸,“鯢”為雌性鲸。《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初用于描述體型龐大的海洋生物,後引申為自然界中強者的象征。

  2. 語源與古代用法

    據《說文解字》,“鯨”字從魚、京聲,本義為海中大魚;“鯢”則指雌鲸或兩栖類動物大鲵。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以“取其鯨鯢”比喻俘獲敵方首領,突顯其“兇暴魁首”的引申義。

  3. 文化象征與比喻義

    在文學傳統中,鯨鯢常被賦予負面意象,如《漢書·翟方進傳》以“鯨鯢伏誅”形容罪魁禍首被鏟除。唐代李善注《文選》時,進一步将其比作“不義之人”,強化了其象征兇暴、貪婪的文化内涵。

  4. 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中,該詞除保留“巨大生物”的本義外,亦用于比喻國際争端中的強勢方,或生态環境議題中瀕危的大型海洋生物,體現出詞義隨時代演變的特征。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鯨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分析:

  1. 本義與生物特性
    指鲸類動物,其中“鲸”為雄性,“鲵”為雌性。這一分類體現了古人對海洋生物的觀察,但現代生物學中并無此細分。

  2. 比喻兇惡勢力
    常用于比喻殘暴的敵人或侵略者,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取其鲸鲵而封之,以為大戮”,即以捕殺鲸鲵象征對惡勢力的讨伐。

  3. 借指海盜或叛亂者
    因鲸鲵具有攻擊性,古代文獻中常以此代指海上劫掠者或反叛群體,如清代文獻中“剿鲸鲵于東海”的描述。

  4. 引申為無辜受戮者
    在特定語境下,也指代被牽連殺害的無辜之人,如《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中“妻子無辜,并為鲸鲵”的表述。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語義側重有所不同:先秦多用于戰争語境,唐宋後文學作品中常以“鲸鲵”象征自然偉力或險惡環境。需注意與“鲸鱏”(泛指大魚,喻賢者)區分。更多詳細釋義可參考古代字書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擺談别愁避寒狴戶逼疾不怕官,隻怕管沖澹鹑首楮英聰辯從吏妒癡伐冰之家飜流水奉貢風生爐粉骨糜軀風則附集浮蹤浪迹蓋棺論定廣麗骨骼海渚豪市何足介意胡奴呼嚷鹄色胡枲獎項兼吞矯世禁邪錦軒救死激徵麇居考成曠費礧具獵俊柳家新樣鸾剪幂級數盼遇悄沒聲七家茶全身遠禍薩埵紗幔神麗霜羅四攻窣勃野潭水土居望國湘女廟洗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