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恤的意思、安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恤的解释

见“ 安恤 ”。


亦作“ 安卹 ”。安抚体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上则忠告陛下,量作处分;下则弥缝事体,安恤人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已扰者固宜安卹,未扰者尤宜隄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恤(ān x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安抚体恤,强调通过关怀与照顾使人或群体获得安定与慰藉。以下从权威词典与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拆解

  1. 安:本义为“稳定、平静”,引申为“使安定、抚慰”。《说文解字》释:“安,静也”,体现消除动荡、恢复秩序的动作。
  2. 恤:本义为“忧虑”,后衍生为“怜悯、救济”。《玉篇》注:“恤,忧也,救也”,含主动关怀与援助之意。

    二字结合构成“通过体察疾苦以平息不安”的治理理念,多见于古代政论与民生语境。


二、权威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12页:

安恤

动词。安抚体恤,尤指上位者对弱势者的关怀。

例:《后汉书·桓帝纪》:“遣使安恤流民,督课农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页进一步补充:

强调以行动落实关怀,如减免赋税、赈济灾荒等具体措施,超越单纯的情感慰藉。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治国安民

    《尚书·康诰》:“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孔颖达疏:“当用安民为政”,体现“安恤”为执政根基 。

  2. 赈灾实践

    宋代朱熹《奏救荒事宜状》:“州县官须亲至乡村,安恤饥馑,不可但委吏胥”,凸显实地抚慰的必要性 。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侧重方向 语境差异
抚恤 物质补偿(如抚恤金) 多用于善后事务
慰藉 心理安抚 个体情感层面
安恤 物质+精神双重关怀 系统性社会救助行动

五、现代适用性延伸

虽属文言词汇,但“安恤”精神融入当代政策:


例句:

地方政府须安恤受灾群众,确保居所、饮食、医疗三保障。——《现代汉语应用范例辞典》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辞书与学术著作,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安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安恤”指安抚体恤,强调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与关怀,常用于描述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宽慰行为。该词可写作“安卹”,属于同义异形词。

二、词素解析

三、历史用例

  1.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提到“安恤人言”,指平息舆论并体察民情。
  2. 清代:魏源《圣武记》记载“安卹已扰者”,指对受战乱影响的民众进行安抚救济。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语境,如历史文献、政策文书等,体现对弱势群体或受创者的关怀,例如:“政府安恤灾民,发放物资以稳定民心”。

五、近义词


提示:若需更多文献例证或语义演变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政论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守分白布保境宝珠卑宫才恰彩蒨长生不死长天谗愬尘妄愁绪醋海翻波掉点儿吊死问疾钓艇调阳地方官分花约柳浮留敢想敢干巩固阵地光美关榷贵体軱戾酣纵覈究环境监测护臂积储界稻阶台今愁古恨空群旷迥铃绦乱扎扎缅想拗相公品秩肉山酒海入舍沙卤身轻言微失风殊服术羹数杂死巴巴松脱苏枋特选停妻娶妻通宦王八羔子亡簪无烦武吏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