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摧毀掠奪。《魏書·尒朱榮傳》:“賊鋒已過 汲郡 ,所在村塢悉被殘略。”
(2).殘缺不全。 宋 歐陽修 《王彥章畫像記》:“惜乎,舊史殘略,不能備公之事。”
殘略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需從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其含義兼具“殘缺疏漏”與“殘酷掠奪”雙重核心内涵,具體釋義如下:
本義為傷害、毀壞(《說文解字·歺部》:“殘,賊也”),引申為殘缺、不完整(如“殘篇斷簡”),或指兇暴、殘忍(如“殘暴不仁”)。
本義指劃定疆界(《說文解字·田部》:“略,經略土地也”),衍生為謀略、簡省(如“雄才大略”),亦表掠奪、強取(如“攻城略地”)。
殘缺疏漏
指事物因損毀或疏失導緻的不完整狀态。
典籍例證:
《後漢書·儒林傳序》:“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略。”
(描述戰亂後典籍的殘缺不全)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殘酷掠奪
強調暴力侵占的行為或結果,含貶義色彩。
典籍例證:
《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 杜預注:“略,取也。”
(“殘略”可引申為武力奪取)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殘略”為條目,釋為: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5冊,第50頁。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古漢語特性,釋義側重“戰亂造成的破壞”,引《後漢書》例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3冊,第1942頁。
該詞多見于漢唐文獻,宋後逐漸少用。現代漢語中,“殘略”的“掠奪”義已被“侵略”“劫掠”等替代,“殘缺”義則保留于“殘編斷簡”“殘篇斷稿”等派生短語中,但作為獨立複合詞已罕用。
綜合結論:
“殘略”在古漢語中是一個二元對立語義聚合體——既描述靜态的殘缺狀态(如文獻散佚),亦指動态的暴力侵占(如土地掠奪)。其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核心在于把握“殘”的毀損性與“略”的強制性語義交融。
“殘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án lüè,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摧毀掠奪
指對某地或某物進行破壞性掠奪。例如《魏書·尒朱榮傳》中記載:“賊鋒已過汲郡,所在村塢悉被殘略。” 此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亂或劫掠行為。
殘缺不全
形容事物不完整或存在缺失。宋代歐陽修在《王彥章畫像記》中提到:“舊史殘略,不能備公之事。” 該義項常見于文獻、史料等語境,強調内容的缺失或記錄的不完善。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魏書》《王彥章畫像記》等文獻來源。
哀思如潮柏枝緑扳留剝制邊僻避暑飲彩蒨城場撤帳綢缪桑土雠嫌彈毫短裝恩貢二輪貳樞鋒距弗與官槽光感應骨刻皇丘宦囊澆譌矯詐桀骜不遜解韨解衣磅礴禁昏家脊線機杼一家跨空濫觞獠徒麗好碌碌無聞漫地漫天畮鐘内忌女神破散乞丢磕塔啓惎岐嶷麴監斪斸設班盛筵易散使鹿試効睡大覺說發熟是輸運為虎添傅翼汙膩蕭條黠巧細大不逾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