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row;cast;toss]∶投,扔
抛擲硬币
(2) 夯[abandon]∶丢棄;棄置
什麼顧慮都抛擲腦後
(1).投;扔。 唐 曹唐 《織女懷牽牛》詩:“封題錦字凝新恨,抛擲金梭織舊愁。” 元 宋無 《鲸背吟·抛矴》:“想見夜深抛擲處,警魚錯認月沉鉤。”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狐祟》:“衙齋有狐作祟,白日抛擲沙土,污穢幾席。”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幾個西洋孩子站在池邊叫喊地向它們抛擲石子。”
(2).丢棄;棄置。 唐 顔師古 《隋遺錄》卷上:“帝飲之甚歡,因請 麗華 舞《玉樹後庭花》。 麗華 辭以抛擲歲久,自井中出來,腰肢依拒,無復往時姿态。”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三折:“把你似糞堆般看待,泥土般抛擲。” 清 吳偉業 《臨頓兒》詩:“我本貧家子,邂逅遭抛擲。” 沙汀 《選災》:“于是他又開始工作,什麼顧慮他都抛擲腦後。”
“抛擲”是一個動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主要含義:
投擲物體
指用手将物體用力扔出,如“抛擲石子”“抛擲鉛球”。常用于描述體育運動(如标槍、鐵餅)或日常動作。
隨機決定行為
典型例子是“抛硬币”,通過抛擲後硬币的正反面結果來做隨機選擇,如比賽開場前決定發球權。
主動舍棄
帶有放棄、丢棄的意味,如“抛擲機會”“抛擲舊物”,隱含對事物價值的輕視或無奈選擇。
時間/資源的浪費
常見于“抛擲光陰”“抛擲青春”,強調虛度寶貴時間或人生階段,含惋惜或批評語氣,如“他抛擲十年卻一事無成”。
在古詩詞中可能表達“抛開雜念”,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暗含抛擲世俗牽絆的灑脫感。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物理動作側重“投出”,抽象使用時多含“舍棄”或“浪費”的評判色彩。
抛擲(pāo zhì)是一個動詞,指手中物體用力向前或向上投擲的行為。它由“扌”部首和“㫃”部首組成,拆分為6個筆畫。
“抛擲”一詞來源于古漢語,“抛”意為投擲,扔出去;“擲”意為用力投擲。在繁體字中,“抛擲”用的是“拋擲”。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保留了同樣的意義。假設以繁體字為例,古時的“抛擲”寫作“拋擲”。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抛擲”一詞的使用:
1. 玩家熟練地抛擲着飛镖,每一個都命中了靶心。
2. 運動員抛擲鉛球的距離超過了前一次的紀錄。
3. 學生們在比賽中抛擲沙包,争奪冠軍的榮耀。
與“抛擲”相關的組詞有:
1. 抛物線:形狀像弧線的曲線,物體在受重力作用下的軌迹。
2. 抛光:将物體表面進行摩擦,使其光滑而有光澤。
3. 投擲:與抛擲意義相近,均指用力向前或向上扔。
與“抛擲”意義相反的詞語是“接住”,即接住被抛擲的物體,阻止其繼續飛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