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row;cast;toss]∶投,扔
抛擲硬币
(2) 夯[abandon]∶丢棄;棄置
什麼顧慮都抛擲腦後
(1).投;扔。 唐 曹唐 《織女懷牽牛》詩:“封題錦字凝新恨,抛擲金梭織舊愁。” 元 宋無 《鲸背吟·抛矴》:“想見夜深抛擲處,警魚錯認月沉鉤。”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狐祟》:“衙齋有狐作祟,白日抛擲沙土,污穢幾席。”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幾個西洋孩子站在池邊叫喊地向它們抛擲石子。”
(2).丢棄;棄置。 唐 顔師古 《隋遺錄》卷上:“帝飲之甚歡,因請 麗華 舞《玉樹後庭花》。 麗華 辭以抛擲歲久,自井中出來,腰肢依拒,無復往時姿态。”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三折:“把你似糞堆般看待,泥土般抛擲。” 清 吳偉業 《臨頓兒》詩:“我本貧家子,邂逅遭抛擲。” 沙汀 《選災》:“于是他又開始工作,什麼顧慮他都抛擲腦後。”
抛擲(pāo zhì)是現代漢語常用動詞,其核心含義指用力投、扔或丢棄物體,包含以下詳細釋義:
投擲動作
指用手臂力量将物體扔向遠處。
例:“他抛擲石塊擊水。”(《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2016:976.
丢棄或舍棄
引申為主動放棄、遺棄某物或抽象事物(如機會、情感)。
例:“抛擲虛名,追求本心。”(《漢語大詞典》釋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M].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時間與生命的虛度
古典文學中常以“抛擲光陰”喻指浪費時光。
例:“少年抛擲好光陰。”(李鹹用《惜春》詩)
來源:《全唐詩》卷646,中華書局1960年整理版。
情感層面的割舍
用于表達對人事物的決然離别。
例:“抛擲故鄉情,奔赴萬裡程。”(現代文學用例)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現代文學作品輯錄).
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
抛擲:① 投;扔。② 抛棄;丢棄。
鍊接: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官方文件編號GF 0013-2009)
語境 | 例句 | 釋義側重 |
---|---|---|
物理動作 | 抛擲鉛球 | 用力投擲 |
抽象舍棄 | 抛擲幻想,直面現實 | 主動放棄 |
文學隱喻 | 抛擲青春于虛妄(詩歌) | 浪費、虛度 |
參考資料權威來源:
“抛擲”是一個動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主要含義:
投擲物體
指用手将物體用力扔出,如“抛擲石子”“抛擲鉛球”。常用于描述體育運動(如标槍、鐵餅)或日常動作。
隨機決定行為
典型例子是“抛硬币”,通過抛擲後硬币的正反面結果來做隨機選擇,如比賽開場前決定發球權。
主動舍棄
帶有放棄、丢棄的意味,如“抛擲機會”“抛擲舊物”,隱含對事物價值的輕視或無奈選擇。
時間/資源的浪費
常見于“抛擲光陰”“抛擲青春”,強調虛度寶貴時間或人生階段,含惋惜或批評語氣,如“他抛擲十年卻一事無成”。
在古詩詞中可能表達“抛開雜念”,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暗含抛擲世俗牽絆的灑脫感。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物理動作側重“投出”,抽象使用時多含“舍棄”或“浪費”的評判色彩。
百朋白鳝班馬文章饞眼腦趁景純真村宇打斜電流表獨白督檢防猜風向風義躬覽過日懷慕家家戶戶積存嗟傷禁過進退觸藩蠲容爵钗軍校坎窞卡片攔子馬連三犂牛淋漓盡緻禮治龍湫茶鸾鳳友輪彩貓兒頭棉薄免歸明旦拗開歉荒侵愁晴熱窮鄙汝窯沙柱盛冬失機碩大無比説情素對蘇何曭莽壇廟桃戈鐵索玩谑痿蹶遐蘇鞋後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