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踞聳峙。 清 李霨 《楓嶺》詩:“石脈固潛通,蟠峙各獨立。”
“蟠峙”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山勢的形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山峰高聳且連綿不絕的樣貌,強調山勢的險峻與峰巒起伏的壯闊感。該詞常用于文學或自然景觀描述中,尤其是描繪山脈的雄渾氣勢。
詳細釋義與出處
使用場景
多用于詩詞、遊記等文學創作,或地理描述中,如“黃山群峰蟠峙,奇石嶙峋”。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用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但在描寫自然景觀時仍具表現力。發音為pán zhì,兩字均為左右結構。
蟠峙(pán zh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蟠和峙兩個部分組成。蟠的部首是蟲,總筆畫數為12,同時它還是一個形聲字,表示蛇盤曲的樣子;峙的部首是山,總筆畫數為10,表示山峰聳立的樣子。
蟠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蟠最初的古代形式是“蜿”,表示蛇盤曲的樣子。峙最初的古代形式是“岷”,表示高聳的山峰。隨着時間的推移,形狀逐漸變化,并最終演變成了現代的蟠峙。
蟠峙在繁體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蟠峙」兩個字。
在古代,蟠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蟠的古字形有一種變體是“盤”,峙的古字形也有一種變體是“質”。然而,隨着曆史的進程,這些變體逐漸被廢棄,現代寫法“蟠峙”成為了标準。
1. 山脈蟠峙,景色壯觀。
2. 這個城市有許多高樓大廈,猶如蟠峙于大地之上的巨人。
蟠峙沒有較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使用的一個成語。
與蟠峙的含義相近的詞彙包括:盤繞、圍繞、環繞、屹立。
與蟠峙的含義相反的詞彙包括:傾斜、下垂、崩塌、坍縮。
【别人正在浏覽】